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解除了武装并向协约国集团赔偿巨额战债,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激增,纳粹党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赛和约》的主张。美国的退出使凡尔赛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维护战后秩序的主要责任落在了英法肩上,两国由于战争消耗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在维护体系稳定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摘编自宋晨《凡尔赛体系的缺失与纳粹德国的崛起》
              材料二  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一一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德国法西斯发动二战的原因。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纳粹战犯在纽伦堡审判中受到了战争罪、反人道罪等罪行的判决。……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把5月8日对于德国的纪念意义从“战败日”改为“胜利日”,“感谢盟军把我们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的20年后,对波兰再次道歉。……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人民网》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战败国德国的处置与一战后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战后德国对战争的反思体现在哪些方面?
            •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断对凡尔赛体系发起挑战。日本于1934年12月宣布废除华盛顿海军协定,新一轮海军竞赛初露端倪。1935年上半年,随着罗马协定、伦敦声明、斯特莱沙阵线、法苏互助条约的缔结和达成,法国的结盟政采取得了显著成绩,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相当的增强。自感力不从心的英国统治者苦于如何保住自己的海军优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利益,主张在对德让步的前提下,通过谈判的方式与德国达成和解,对希特勒希望两国就海军力量进行谈判的提议倍感庆幸。英国政府经过反复磋商,决定接受德国代表提出的德国海军占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 5%的比例;德国潜水艇的总吨位可以相当于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45%,必要时可以达到100%.英国当时的掌权者担心如果错过机会,就“可能得不到比这更好的协定了”。德国海军司令指出:“这项海军协定对德国来说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
              一一摘编自梁占军《19 35年英德海军协定的缔结与英法关系》,沈志华编《贺齐世荣先生八十华诞学术文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国同德国缔结海军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
            • 3.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欣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虽然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存在:猜疑、误解、反感、畏惧等。……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欣却因基本要素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据[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
              材料二  在苏美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明确的,即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苏美两国主要围绕着两国债务问题展开。经过一番的讨价还价后,苏美两国达成有利于苏联的相关协议,并于1933年1 1月16日正式建交。
              --据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
            •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二战初期,德国法西斯接连侵占东欧、北欧和西欧各国。受此刺激,日本在1939年至1941年的三年时间里,对重庆先后实施了“100号作战”、“101号作战”和“102号作战”三次大规模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残暴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摘编自杨天石《战时国际关系》
                 材料二
                 从重庆大轰炸开始,美英等国使领馆和外侨财产就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美、英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美国还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并逐步强化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由于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日本的战略企图始终没有得逞,中国的战时首都始终巍然屹立,从战略上阻止日军北侵苏联,拖延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一摘编自潘询《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9-1941年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大轰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庆人民反轰炸斗争的作用。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条  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之独立;
              第八十一条  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第八十七条  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材料二  1937年11月19日希特勒与英国枢密院长哈利法克斯谈话,希特勒提出:
              所有其余一切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关系于大概迟早定会发生的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针对波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言。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体现了什么国际原则?
              (2)材料二中希特勒为什么重新提起“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后来他有何行动?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不过恩格斯也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131页
                  材料二:(德国)法西斯政权陆续建立起一整套经济调节机构:1933年7月,在德国经济部下面设立德国经济总委员会,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1934年根据“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按产业部门组成四级经济集团和在全国经济院下面按地区组成州经济厅及其下属分支机构;配合扩军备战的“新四年计划”,1936年设立“执行四年计划全权机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立隶属于国防军最高指挥部的经济总署;1942年在军火弹药部下设“军备委员会”等。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
                  材料三:1957年,(德)路德维希•艾哈德写了一本《大众福利》的书,中文版名称是《来自竞争的繁荣》,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政府是裁判,它负责制定规划,在场上监督;企业是球员,他们上场踢球,犯规罚下”。他说,政府是足球裁判,只负责制定规则,让球员上场踢球的时候,要按规划去踢,规划是:如果被裁判出示两张黄牌或一张红牌,这个球员就被罚下。企业是球员,任务就是上场踢球,看你是否有本事把球踢进球门。踢进去算你赢,踢不进去你就得甘愿认输,按足球规划去做。
              --韩秀云《推开宏观之窗》
                  材料四:1949-1979的三十年间,……虽然在经济落后的建国初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使人民群众承受了饥荒的灾难,甚至使国民经济出现崩溃的危机。1979-1999的二十年间,我们推进……改革,……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
              --调查报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体现出德国的民主政治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西斯在德国上台的原因有哪些?并概括材料二中德国经济调节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在路德维希•艾哈德的经济思想指导下,德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其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80年代、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经济政治发展有何启示?
            • 7.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933年5月10日午夜,成千上万名青年学生高唱《德意志高于一切》手举火炬走上街头。在柏林市中心的广场上,火炬被投入数完本书籍中。这些书中有各国的文、史、哲与自然名著。宣传部长戈培尔宣称:“在这火光下,不仅一个旧时代结束了,这火光还照亮了一个新时代。”
              (1)戈培尔所说的“新时代”其实是怎样的时代?简述该时代的特征。
              (2)与戈培尔宣称这是一个“新时代”几乎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经历了一场“新时代”,请你评述一下美国的新时代。
            • 8. 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德把人类社会划分成两个阵营:一边是普通百姓,和平对他们而言是最有益的;另一边是王朝统治者,他们不断把百姓赶进战火硝烟。这种区分带有革命性的含义,各国民众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在共同的和平的利益上形成跨国界的共识。
              --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材料二  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而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德对世界和平的基本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结合这一事例,简析材料一中康德和平观的局限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