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矛盾和分歧的存在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国际政治的智慧在于如何处理分歧、化解矛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说:“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丘吉尔同意开辟第二战场,但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发动进攻的“地中海战略”。罗斯福对他儿子说:“每当首相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
              材料二  战后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两个阵营, ……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1947年9月,苏联外长日丹诺夫在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上,苏联和英国存在怎样的分歧?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问题中的分歧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主要表现?
            • 2. 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我们”(  )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 3.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活动最终打破了20世纪20年代使世界远离暴力的国际合作框架。它们被称为“修正主义国家”,这样称呼是因为它们修正或推翻了一战后和平的条款。为了扩大全球影响,修正主义国家重整军备,占领那些对它们来说必须征服的至关重要的地区。同盟国默认这些修正主义国家最初的侵略行动。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40年10月,他(丘吉尔)告诉一群保守党听众,一是维系英国和大英帝国的不朽光辉,一是维系我们岛国生活的历史连贯性。有人问艾德礼:“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温斯顿(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呢?”艾德礼的回答是:“谈论它,除了这场战争,他在内阁里再没谈论过其他任何东西。”
              --诺曼罗斯《丘吉尔传》
                  材料三  中外大事记
              年代大事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中国国民政府对德意日宣战
              1942年美英宣布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943年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
              1945年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30年代“修正主义国家”分别在欧、亚、非的军事行动。并指出“同盟国”的对策。
              (2)材料二中的“战争”具体指哪场战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战役对世界大战发展态势的影响。
              (3)简述材料三中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与世界的积极意义。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信息,总结维护世界和平的经验教训。
            • 4. 如图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①罗斯福总统宣布美日之间“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②丘吉尔高兴得老泪纵横说:“我们总算赢了。”
              ③《大西洋宪章》签署,表达了粉碎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④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20世纪两次大战中,中国政府都是参战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二:我国此次以参战关系参与和会,政府、人民均以中德条约既以参战之结果全行解除,而交还胶澳条件之规定,又系出自日本武力之胁迫,是以主张请求各国公决,胶澳应由德国直接交还中国。
              --《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材料三: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材料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士诒力主中国参加一战的目的。最后中国以怎样的方式参加了一战?
              (2)梁士诒的目的是否实现了?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及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大国对中国态度不同的原因。
            • 6. 下表是苏联参与二战的大事年表(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就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9月-1942年1月莫斯科战役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A.苏联的参战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B.莫斯科战役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C.雅尔塔会议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公告
              D.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
            • 7. 一战和二战,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
              材料二 法国士兵路易•迈雷(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物理学理论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简要分析这些观点?
              (3)结合材料四,爱因斯坦整个一生都忠实地为没有战争的世界而奋斗,请举两例。
            • 8. 如图是创作于二战期间的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立场是(  )
              A.日本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 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此以前,根据现行法令准许武器、弹药或战争工具输出西班牙的执照,在今后的一切输出中,事实上将认为已被撤销。凡违犯本次决议的任何规定,将武器、弹药或战争工具直接或间接输出或使其得以输出者,将处以一万元以内的罚金或处以五年以下监禁或二者并处。如总统认为本决议所述情况业已终结时,总统将停止此项事实予以公告,本决议的规定即将因之停止实行。
              --引自《美国外交实录,美国对外关系史文集》
              (1)材料一出自何时通过的什么文件?材料一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2)材料二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对比材料一、二,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实质反映了什么矛盾斗争?
              材料三
              1945年2月10日,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11日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7)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提出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 10. “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外交史和二战中的重大事件。1942年1月,罗斯福总统派史迪威中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1944年10月,罗斯福总统又将史迪威召回美国。
              材料一   罗斯福给蒋介石电报:“读过有关中国局势的最新报告以后,我和我的参谋长们深信在最近的将来,你就要面临我一直担忧的灾难……如果你不给你在缅甸的军队补充兵员……你必须准备承受后果并承担个人责任……我确信,为了防止日本人达到他们在中国的目标,当前你唯一能做的是立即增援你在萨尔温江的部队,并要他们发动攻势,同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全部军队的权利,并不加限制。我现在要求你采取的行动将有利于我们作出决定……即保持并增加对你的援助……如果再拖延下去,你们和我们为挽救中国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1944年9月18日)
              --摘编自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
              材料二  赫尔利(美国驻华大使)致罗斯福电报:“除史迪威外,在你和蒋介石之间并不存在分歧……我的意见是,如果在目前的争论中支持史迪威将军,您将失去蒋介石,并将可能因此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美国势必在中国遭到失败……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的职务,任命另一位美国将军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指挥在中国的一切陆空部队。” (1944年10月)
              --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迪威事件”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