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柏拉图生平简介:
              公元前427年,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407年,拜苏格拉底为师。
              公元前399年,老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型,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游学生涯。
              公元前387年,建立阿卡德求学国;在此期间,完成《理想国》。
              公元前347年,病逝。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拆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
              材料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倡导的政治制度首先是一种变形的君主制度,但要求的是具有哲学智慧的“哲学王”,颇类似于中国的“明君”,或者更类似于孔子所遵从的三代。他对于民主制度是反对的。柏拉图所倡导的教育制度是带有专制性的,不以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为益。难怪有学者抨击《理想国》有严重的法西斯倾向。
              一一黄也卓《<理想国>阅读札记》
              (1)概括材料二中柏拉图的主张。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8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想的政治制度?(7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论语 颜渊》
              材料二 子曰:“有教无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以求之者也。”
              ――孔子《论语 卫灵公》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4分)
              (2)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孔子尊为“圣人”,而新文化运动却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孔子?(8分)
            • 3.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道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并指出其政治主张的实质。(8分)
              (2)为传播他们的思想主张,孔子和柏拉图采取了怎样的共同方式?他们的主张是否被统治者接受?请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 4.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
            •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9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6分)
              要求:①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②限80—100字;③表述成文。
            •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 7.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德国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材料二 现代德国学者罗茨认为:“假如孔子能够继续被视为‘伟人’之一,可能对世界是一种福祗。”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6分)
              (2)简要说明材料一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3分)
              (3)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东西方怎样不同的文化传统?(2分)
              (4)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政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5)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1分)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对儒家思想应该怎样看待?(3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是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得不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柏拉图《理想国》
              请回答:
              小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3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柏拉图的政治主张。指出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10分)
            • 9.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
              ——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⑴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10分)
              ⑵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5分)
            • 10.
              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思悟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材料二: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位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柏拉图学园的特点。(3分)
              (2)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并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
              (4)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