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史实哪一项反映了唐代的民族交往?

              A.鲜卑族的拓跋氏改姓元氏
              B.胡床、胡服、胡食传到中原地区,并为汉人所接受
              C.文成公主嫁往吐蕃时带去书籍、耕作用具和蔬菜种子
              D.中央设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 2. 本题有A、B两道题,请考生选择一题,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涂黑。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州县督迫严急,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

              ——《资治通鉴》

              请完成: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为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这表明了什么问题?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贞观之治有何认识?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佘”,才能巩固统治。太宗君臣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这些人多数参加过农民起义,他们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魏征就不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之灾,唐太宗令灾区开仓贩济,准许就食他州。……据史载,贞观四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收。

              ——根据剪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和康熙帝都很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上谓右仆射封德彝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曰:“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所见未有奇才异能。”上曰:“前代明王,使人如器,不借才于异代,皆取士于当时。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舍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一位与玄烨有较长接触的耶稣会传教士自晋曾对此有过描写:“在平息一切叛乱及辽阔的帝国实现和平之后,皇帝就立即致力于建立正常秩序,纠正在战争期间因一时疏忽而造成的偏差,制定严明的法律,保证国泰民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为重要的是任命德才兼备的、忠诚老实的官吏担任各省要职。这时,皇帝所考虑的,就是如何进行慎重的物色和挑选,以及使被确定的人忠于职守”。
              ​——郭松义《清代皇帝传略》之康熙帝玄烨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人才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治国实践中的具体表现。(5分)

              (2) 材料二表明康熙帝选拔省级要职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做法有何重要作用。(3分)

              (3)“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盛世。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才选拔与封建盛世之间的关系。(2分)

            • 6.

              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政策及两种主要方式,简要分析其效果。

              材料二1789年4月30日,在纽约举行了美国第一届总统的授权仪式。图为华盛顿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读誓词,成为开国总统。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华盛顿评价的其中一种意见,结合史实扼要予以展开。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口;于乱耳!”上叹曰:“吾墨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经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十三年,魏征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疏唐太宗。疏中列举了太宗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太宗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太宗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魏征死后,有人奏称魏征将前后谏诤之语抄录给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为真,很不满意,并下令推倒了亲自书写给魏征的纪念碑。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大败,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祭祀征,又重立纪念碑。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不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太宗的纳谏行为。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初定官品令,即宣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旧唐书》)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贞观七年七月二十日,废州县市印。(《唐会要》)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曰:“大唐制令,宪章古昔,商贾之人,亦不居官位。陛下近许诸司令史捉公廨本钱,诸司取此色人。号为捉钱令史。不简性识。宁论书艺,但令身能估贩。家足赀财,录牒吏部,使即依补。大率人捉五十贯(五万)已下,四十贯已上,任居市肆,恣其贩易。每月纳利四千,一年凡输五万,送利不违。年满受职。然有国家者,尝笑汉代卖官,今开此路,颇类于彼,在京七十余司,大率司引九人。更一二载后,年别即有六百余人输利受职。……此人习以性成,惯于求利,苟得无耻,莫蹈廉隅,使其居职,从何而可,将来之弊,宜绝本源。”……太宗乃罢捉钱令史,复诏给百官俸。……二十二年,置京诸司公廨本钱,捉以令史、府史、胥士。

                                         ——摘编自《唐会要》

              材料三 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 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了。……即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公廨钱制度”,就是对富豪家庭定向征收一笔“特别财产税”,以此养官。……唐初吏治为历代最好。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前期推行的商业政策。


              (2)材料一、二反映唐太宗时期的政策推行具有什么特点?据材料二、三分析“公廨钱制度”的利与弊。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摘编自《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