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 2.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3. (19分)三百多年前,在地球的东西两端,几乎同时上演了一部长达数十年的政治悲喜剧,其主角就是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皇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年)十六岁的时候,便机智地通过玩“掼跤”游戏,将大权独揽、骄横跋扈的辅助大臣鳌拜革职囚禁,从此自己亲政。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他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对于汉人所表露出的任何不满大打出手。康熙王朝曾发生两起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事主庄廷龙和戴名世一个被戮尸,一个被满门抄斩,全族弃市,株连致死者分别多达七十余人和数百人。为了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他在严申法纪,“讲法律以儆愚顽”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敦孝悌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明礼让以厚风俗”。……为了巩固统治,康熙一朝还穷二十年之功,多次用兵,平定三藩,收取台湾,平定蒙古,平定西藏。

              材料二 路易十四(1638—1715年)在加强专制统治方面也有他的一套。他提出“朕即国家”,认为由臣民来决定一切是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惟有君主才有权思考和决策,其他人只不过是执行君主的命令而已。在思想统治方面,他只准信奉天主教,将冉森教和加尔文教作为异教加以扑灭。他还建立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常备军队,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征服战争。靠着这些手段,路易十四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到了极点,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央集权制最强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时期两国国内背景的不同,并分析指出18-19世纪两国不同的发展走向。(11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统一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条约;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移天缩地,兴修园林;兴文重教,编纂典籍;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帝的功绩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 5.

              1683年康熙帝命令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最确切的的评价是(     )

              A.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B.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扑灭反清武装
              D.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 6. 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 7.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8.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二  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根据材料一的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康熙帝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 9.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供”。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台湾外纪》

              材料二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议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荷兰殖民者)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2)材料二所说的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5分)

              (3)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和影响?(5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