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

              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采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棂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

            • 2. 23、(10分)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富之数(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的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事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佐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然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免除)三年徭役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备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4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6分)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康熙朝实录》、《康熙南巡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等


              (1)据材料归纳康熙南巡中的主要文化活动,并指出其相同的政治意图。(6分)

              (2)据材料指出康熙南巡的核心活动,分析该活动的影响。(9分)

            • 5.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材料二  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根据材料一的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康熙帝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 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供”。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台湾外纪》

              材料二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议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荷兰殖民者)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2)材料二所说的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材料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5分)

              (3)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和影响?(5分)

            •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

              材料一: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

                                                                                                                                                                                         ——薛泽石《听毛泽东讲史》

              材料二: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圣祖圣训》卷六

              材料三:(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1)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观点。

              (2) 据材料二,概括康熙的主张,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康熙是如何运用这一主张的。

              (3) 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理由。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康熙以宽仁治人,晚年勤躯已倦,吏治十分腐败。当考官,收孝廉的钱;当军官,吃空额,捞军饷;收捐赋,火耗加到三成以上,几乎到了“人人顽劣无耻,个个面目可憎”的地步。雍正“以义正之”,冷面冷心,痛加整顿,这就得罪了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清欠亏空,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绰号。安插密探巡访民情官隐,建立密折专奏制度,落下个怀疑诛忠的恶名。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动了官绅地主的钱袋子,触了“官怒”。文字狱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落了个好谀任佞的恶名……雍正的丑恶形象在这些官员、读书人的“口诛笔伐”中,进入了老百姓的意识。套用他自己的话讲,正所谓:“做事易,成事难;成事易,守事难;得名易,保名难;保名易,全名难。”

              ——江天一《“圆明居士”如何成为“雍正皇帝”》

               材料二 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
              (1) 根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施政的背景,并概括其经济措施。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与康乾盛世的关系。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五年(1666年),沙皇特派“使团”到准噶尔部对其首领僧格等人进行威胁利诱,要其归顺俄国,但是遭到拒绝。康熙九年,僧格的同母异父兄车臣等为争夺财产将僧格杀死,在西藏当喇嘛的同母弟噶尔丹赶回,自立为王,势力日强。康熙十六年,他出兵攻灭了移居青海地区的和硕特部。次年,又趁回部伊斯兰教派内部纷争,占领了天山南路的叶尔羌回城,还占据了哈密和吐鲁番,控制了河西走廊的西部,并不断干涉漠北蒙古的事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瀚海》

               材料三: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乱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运而已。”       ——章梫 《康熙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中国北方边疆存在哪些问题?

              (2)材料二中,康熙为何事而“亲征”?为加强对北方边疆的管理,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你认为这一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 10.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康熙元年,下了一道严令:各省荒地“限自康熙二年始,五年垦完。六年秋,请旨遣官严查。各省垦过地亩,如荒芜尚多,督抚以下分别议处”。这以后,康熙帝又规定了具体条例,把垦荒和人口增加与否,作为考核各级官员升降奖罚的基本依据。康熙帝说得好:“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谟,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犬之休。”

              康熙八年,他亲政之始,便下达禁止圈地的命令,“朕缵承丕业、又安天下,满汉军民原无异视。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圈给旗下,以致民生失业,深为可悯。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己圈者,悉令给还。”这场公开掠夺民地的暴行,延续多年之后,终于被永久禁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执政初期推行的农业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执政初期农业政策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