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B.唐太宗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开创了“开元盛世”
              C.康熙帝收回台湾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
              D.三人都是封建帝王,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了重大贡献
            • 2.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一项是(  )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 3.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文字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4.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秦统一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C.秦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
              D.秦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 5.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 6. 下列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C.“阿房阿房,始皇亡”这首童谣反映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修筑阿房宫
              D.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了南海、桂林、象郡
            • 7.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
              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 8.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9. 下图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中央政府的机构分布图, 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丞相是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C.太尉和廷尉都是武官,共同管理全国军事
              D.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
            • 10. 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的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 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 ①统一事业的完成                       ②海运的兴起
              ③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