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在他的代表作《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中指出:“它(绝对时间)既无实践价值,也无科学价值,没有一个人能提出证据说他知道关于绝对时间的任何东西,绝对时间是-种无用的形而上学概念。……回到绝对空间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参照系如同在其他任何情况中一样,都是被相对地确定的”。这一观点(  )
              A.验证了伽利略有关运动的概念
              B.促成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C.推动了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研究
              D.启发了普朗克量子说的提出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校计划在实验楼走廊上张贴两位中外科技界名人的画像。以下为可供选择的人物清单:牛顿、爱因斯坦、列宁、李时珍、詹天佑、孙中山。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暴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请从材料一所提供的人物清单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两位人物并说明其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 3. 1905年爱因斯坦能写出震惊世界的文章,是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这里强调“爱因斯坦破解问题”的成果及其意义分别是(  )
              A.提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
              B.提出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C.提出量子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D.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二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曾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许就是最伟大的成就,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奖来得相当不易。当时,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已经获得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找到了一个办法,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奖。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最后跃居排名的榜首,有部分是因为恩格斯所肯定的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它们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明唯物史观的著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获奖的原因。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提福“多闻阔疑,镇言其余”;荀于认为“天行有常”。老子素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这求精神自由。这些诸予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指出材料一中组含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肪织、来矿、冶金等工业革命之初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郊分。工业研究的实脸宜装备看仪器、配备若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力时代,也鱿是第二次技术苹命,共引发力全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一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特征,并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  表  历史上伟大人物对科技的看法
              姓名看法
              卢梭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爱因斯坦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位历史人物,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解读其对科技的看法。
            • 6.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不仅有空间的距离,更有不同时间的同时呈现……”,上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突破在(  )
              A.文艺复兴时代
              B.牛顿时代
              C.爱因斯坦时代
              D.网络时代
            • 7. “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
            • 8. 如图是西班牙为纪念“2005世界物理年”发行的一张邮票,从中可以确定(  )
              ①西班牙是“2005世界物理年”提议国
              ②西班牙以欧元为货币单位
              ③爱因斯坦曾在西班牙任教
              ④是为了纪念“狭义相对论”发表100周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在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翻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l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但这百年来的变更却与前不同,因科学发达结果。产业组织从根柢翻新起来,变既太骤,其力又太猛,其范围又太广。他们要把他的内部生活凑上来和外部生活相应,却处处措手不及。……宗教和旧哲学,既已被科学打得个旗靡辙乱,这位“科学先生”便自当仁不让起来,要凭他的试验发明个宇宙新大原理。……所以那些什么乐利主义强权主义越发得势。死后既没有天堂,只好尽这几十年尽地快活;善恶既没有责任,何妨尽我的手段来充满我个人欲望。然而享用的物质增加速率,总不能和欲望的腾升同一比例,而且没有法子令他均衡。怎么好呢?只有凭自己的力量自由竞争起来。质而言之,就是弱肉强食。近年来甚么军阀甚么财阀,都是从这条路产生出来。这回大战争,便是一个报应。……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最近思潮变迁一个大关键了。(自注: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兴起爱因斯坦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质疑“科学万能”的原因。
            • 10.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