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曾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对文中的“忠”较准确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忠孝思想B.坚持忠君爱国理念
              C.强调国家民族精神D.倡导自由民主意识
            • 2.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像德里的皇宫和贫苦的劳动阶级茅屋的对照在自由印度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国内的穷人都必须同最富的人享有同等权力。除非富人放弃财富及财富得来的权力并为公共福利而大家分享,否则必然有一天要爆发流血的暴力革命。
              ——甘地《建国纲领》(1941年)
              材料二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三

              1908年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把手纺车运动描画为救治印度的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应药膏,……我以为任何可以使印度广大群众摆脱其极度贫困的,在同一过程中也就可以使他们得到自治。……我所以提倡这种形式的经济自主,就在于通过它,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
              ——甘地《甘地自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甘地的经济建设主张。(3分)
              (2)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甘地推进手纺车运动的目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甘地的经济思想与印度现代化的关系。(2分)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学上是错误的东西,在世界历史上却可以是正确的。”甘地的经济思想复杂而独特,又充满矛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 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它旋转。
              ——止默《甘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斗争形式?(6分)
              (2)据材料二,甘地认为印度自治的中心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的观点。(7分)
            • 4.
              甘地和凯末尔的共同点是(   )
              A.为祖国独立而不断斗争 B.采用非暴力的手段
              C.担任资产阶级国家领袖 D.学习西方工业文明
            •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8分)
            • 6.
              与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比,第二次运动走向低潮的原因是(   )
              A.群众运动突破了非暴力界限 B.运动达到预期目的
              C.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掌握领导权 D.英国殖民者改变统治策略
            • 7.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
              材料二:(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
              请回答:
              (1)上述两个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6分)
              (2)这两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9分)
            • 8.
              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由美国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刘易斯亨利史汀生监制和策划发行的纪念抗战邮票。该邮票是美国邮政史上破天荒第一枚用外国文字组成中心图案的邮票,也是美国第一枚印有中文的邮票。仔细观察邮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望
              B.说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主张一脉相承
              C.表达了美国人民向中国军民顽强抗日的精神致敬
              D.发行该邮票同时也是为了纪念中华民国成立三十周年
            • 9.
              在孙中山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有的国外学者认为,只把孙中山描绘成民族主义者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他的个性,孙非常自信他能利用列强,在孙看来,在寻找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之作些交易,将可能较快地实现他的奋斗目标。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为孙中山提供了利用的可能。列强矛盾此时的加剧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看是由于
              A.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孙中山成功制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D.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疯狂扩张
            • 10.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回应:
              日本从1542年第一次同西方交往到19世纪中叶,实质上遵循了拒接主义的路线。它只允许有限的现代化形式,如获得火器,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包括最引人注目的基督教。西方人在17世纪中叶全部被驱逐。这一拒绝主义立场由于日本1854年在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的压下被迫开放门户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全力学习西方而告终。
              现代化是可望的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完全西方化。现代化和西方化必须相互加强,而且必须相辅相成。这一方法以19世纪末一些日本和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论点为典型,他们认为,为了实现现代化,他们的社会必须放弃其传统语言,而采用英语作为国语。
              第三种是试图把现代化同社会本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实践和体制结合起来。可以理解,在非西方的精英中,这种选择一直是最流行的。在中国的晚清时期,人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日本,口号是“日本的精神,西方的技术”。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重建》
              根据材料简要评述一种或几种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