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犯上作乱为自振之机”。材料中所指 “维新党”的代表是:
              A.李鸿章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
            • 2.
              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在案”。以上材料涵盖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①成立同盟会      ②领导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⑤推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④⑤
            • 3.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共同奋斗。”在当时孙中山看来,“世界上待我平等之民族”主要是指(   )
              A.英吉利 B.俄罗斯 C.法兰西 D.美利坚
            • 4.
              1940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发出370号公函,称:“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在案”。该材料反映出的孙中山主要活动有 
              ①成立同盟会 
              ②领导国民革命成功 
              ③创立中华民国   
              ④结束专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以民主共和政体取代帝制
              A.②③④⑤B.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 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 1819-1901),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达64年。据统计,185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上40%的机器,半数的棉纱和铁,2/3的煤;187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一半的铜;1880年已拥有世界商船的1/3。凡属议会通过的议案,女王总是毫无例外地签署,使之尽快成为法律。她逐渐沦为“统而不治”者,丘吉尔夸奖她“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1842年12月,她批准了由中英政府签署的极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她为自己的国家又打开了一条新的殖民通道而踌躇满志。在她弥留之际,她最不放心的却是在南非进行殖民战争的侵略者们,用手势及书写的方式询问关于战争的一切细节。                                                                        
              ——《维多利亚女王传》
              材料二 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1)据材料一,概括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民尊敬的原因。(6分)  
              (2)简评材料二的观点。(9分)
            •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袁总统之为人,……综言之,则新智识与道德之不备而已,故不能利用其长于极善之域,而反以济恶。既自顾手执政权者十余年,天下之大、变故之繁,无不为其牢笼而宰御,则益骄视一切,以为天下事不过如此。于是其手段日以老辣,其执行益以勇往,乃至举中国之人物为供奔走,尽中国国家之所有,供其政治演剧之材料。某今敢断言于此,长此不变以终古,袁总统者,在世界历史上,虽永不失为中国怪杰之资格,而在吾民国历史上,终将为亡国之罪魁。
              ——黄远庸《少年中国之自白》
              材料二 ……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袁世凯孤身一人在朝鲜与日本交涉,在晚清宪政改革中敢为天下先。……一人敌一国:袁世凯数度驻守朝鲜凡十二年,在越来越困难的境地中,他有胆有识,有智有勇,竭力维护了大中国的利益。
              ——史学家袁伟时
              材料三 不要相信罗马是可以一天建造出来的。也不要相信民初的悲剧是有一个特别“孬”的人直接造成的,以为历史上没这个人就一切OK了。试想,如果20世纪最初几年,“群体”没有立宪的思潮,袁世凯不会贸然去充当那个“立宪派领袖”。如果1911年,大半个中国的“群体”都不想试试共和,他也不会说:“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如果1915年秋,“群体”没有厌倦了共和的吵吵闹闹,想“老主子”了,袁大总统也不会去打造那把龙椅,“洪宪”一回。 说得明白点儿,民初的那些事儿和任何个人都没多大关系,全在那时的社会。
              ——张社生著《绝版袁世凯》(201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黄远庸和袁伟时对袁世凯评价的不同观点及理由。(8分)
              (2)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作者对袁世凯的评价,请说明理由。(7分)
            • 7.
              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相同点是
              A.农民或封建王公掌握领导权B.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
              C.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首先在军、警、政、学等界基本上实行了剪辫,有的地方群众也形成了大规模的剪辫运动……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强制剪辫及因此而起的冲突,……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思想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旧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相同点。谈谈社会习俗改革在政治方面的意义。(11分)
            • 9.
              “日月无辉数百年,一声霹雳换新天。群魔乱舞虐华夏,烈士揭竿燃狼烟。浴血黄花征幽燕,风云武汉斩楼兰。功名未竟星云灭,江水悠悠伴钟山。”这首诗描绘的历史人物应是(   )
              A.洪秀全B.黄兴C.孙中山D.蒋介石
            • 10.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孙中山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