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4分)

              (2)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具体内容与特点是什么?(7分)今天的对外开放与近代的对外开放最大区别是什么?(3分)

              (3)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江苏,有哪两个城市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4分)

               

            • 2.

              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请回答:哥伦布说“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实际是哪里?(2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影响。(4分)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实现重大跨越。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部门突破?(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的交通工具?(4分)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各自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3)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开始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6分)

               

            • 3.

              1982年1月5日,FOLLOW ME 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 4.

              阅读下列材料: (8分)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4分)

              (2)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4分)

               

            • 5.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依条约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商埠(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这些对外通商商埠之开放即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历史之开端。随着对外战争失败与不平等条约缔订,中国被迫开放更多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与其他中国城市有两个不同处……

              ——摘编自周子峰《20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二 1943年1月11日,中国和英国、中国和美国分别在重庆、华盛顿签订《中英新约》和《中美新约》。《中美新约》废除《辛丑条约》,美国“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等。新约宣布废除英国和美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但关于香港问题,英国坚持在战后方得考虑。

              材料三 

              中美贸易状况表

              时间

              美对华出口

              (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

              (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 755

              1 059

              1985年

              3 855

              3 840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国人在华享有特权的角度简析“通商口岸与其他中国城市有两个不同处”的具体表现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贸易状况并简析其原因。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你对条约体系的认识。(6分)

               

            •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下图所示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包括(  )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③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①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是怎样实现的?(1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哪两个省份举行的?(2分)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

              ②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2分)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春天的故事》

              ③“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1分)“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1分)该诗篇的主题是什么?(1分)

              材料四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二○○八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1分)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1分)

               

            • 8.

              英国《卫报》1979年9月24日文章《建国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中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但是,首先要解决若干比较紧迫的问题。”当时中国影响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是

              A.人口基数过大
              B.经济模式单一
              C.社会思想保守
              D.阶级斗争尚存
            • 9.

              对下图所示内容及其影响解读正确的有

              ①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②中国作为新兴力量迅速崛起  

              ③美日经济增长缓慢                 ④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 10.

              下表是195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贸易额的相关数据(单位:百万美元),此表中所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有

              时间

              1950年

              1955年

              1970年

              1980年

              1993年

              中日

              47

              83

              807

              9201

              39066

              中美

              238

              4813

              27660

              中苏

              337

              790

              45

              492

              ①中国与日美苏三国的贸易额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②中国的外交政策直接影响中苏贸易

              ③90年代中国与日美苏三国贸易额的变化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关

              ④中国与美、日的贸易额在80年代后增长迅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