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史者应该(  )
              A.辩证看待历史现实
              B.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D.公正评价历史事物
            • 2. 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这表明(  )
              A.只有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相结合才能还原历史
              B.新材料的发现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历史的新认识
              C.新材料的发现颠覆了古史记载中的可信部分
              D.古史中的记载一定能补充新材料的不足
            • 3.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 4. 安克斯密特认为,“史学争论归根结底不是旨在达成一致,而是解释性论旨(论旨:论题的主旨)的繁荣滋长。”作者意在强调(  )
              A.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
              B.历史解释的多元性
              C.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 5. 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不易受史家主观因素影响的是(  )
              A.事件的前因后果
              B.事件发生的时地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 6. 古代史学家认为记录的真相不受权贵威迫而秉笔直书,是史学家崇高的情操。后世史家称之为(  )
              A.史才
              B.史学
              C.史识
              D.史德
            • 7.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
              A唐文宗太和五年(831)有左右巡使上奏说,长
              安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坊市界限已经不复存在
              B《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
              太平天国运动为近代化创造了
              前提
              C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
              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
              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
              了大量牲畜
              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农产品市场
              供应不足的问题
              A.A
              B.B
              C.C
              D.D
            • 8. 下表是某同学研究经济史的两组资料。
              组别史料史论
              (松江)“里媪(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部)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和侵蚀。
              史论2:这种市场与生产技术分离,是中国纺织技术自14世纪后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之一。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要会》卷八六)
              上表中第二组的“史论”栏目最好应选填(  )
              ①唐朝商品经济发达,商人获利丰厚     ②唐朝官员存在仗势从商业中获利现象
              ③唐朝政府严格控制中高级官吏经商     ④唐朝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9.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12世纪末,伦敦有4万左右人口,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要商业中心。英国许多主教、修道院长和公爵都在城里有房子,国王在威斯敏斯特西区的宫殿里处理大部分事务。伦敦有139座教堂,每小时都能听到钟声。
              伦敦的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整天都挤满了人、狗、马和猪。街道两旁排满房屋和店铺,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在缝隙处填着稻草。泰晤士河上的木桥被替换成石桥;街上有清洁工每天清除垃圾;城里还有英国唯一的排水系统,街道中心有排水沟。12世纪早期,城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公共厕所。
              一位叫William fitz Stephen的伦敦市民在1175年这样赞叹道:“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以它为荣耀,女人含蓄有礼。”而一位12世纪的法国犹太商人对一位即将前往英国的朋友如此警告说:你到英国之后,若要经过伦敦,就赶快穿过去……世界上任何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如果你不想和作恶的人住在一起的话,就别住伦敦。
              从上述三段描述12世纪伦敦的文字中,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大致面貌。请据此回答:
              (1)12世纪的伦敦具有哪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透过这三段文字,运用所学,写出你认识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思路。
            • 10. 钱钟书指出:“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
              A.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B.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C.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D.应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