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带去灾难的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完全否定了殖民侵略的消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③体现了世界历史逐渐发展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 掌握恰当的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D.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 3. 材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
              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
              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现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
              --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 4. 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 6.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  )
              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
              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
            • 7.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 8.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中国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这一时期“成为全球主人”的表现是什么?并分别概括其原因。
              (3)材料三中体现了罗荣渠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 9. 1901年,梁启超在其《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史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这反映出梁启超(  )
              A.以中国中心史观反对欧洲中心史观
              B.从中外关系的角度建构中国通史框架
              C.是以全球史观研究中国史的第一人
              D.不赞同把中国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 10.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  )
              A.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
              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