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的就是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81年1月里根就任总统后即着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83年3月国会通过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它削减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如对低收入家庭的援助项目等,用以解决当时出现的社会福利的过重负担。里根政府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它规定在10年内把几十项福利与公共服务项目在三级政府间管理财政收支上作出明确划分。里根政府推动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强调调动私营保险业的积极性,给予私人养老金计划以更多的税收优惠,并使更多的人参加个人退休储蓄帐户。
              ——整理自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 》
              材料三   德国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强调收入的再分配,并以明确的法律形式保护社会上受助者的各项基本权利,通过各种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尽可能地扶持受助者的自主和自立能力,使他们尽快地以独立公平的资格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政策不同于北欧国家的普遍福利主义政策,也不同于英法的平等主义原则。
              ——摘自《战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探讨》
              (1)1933—1939年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进行“救济”?这些社会救济举措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里根政府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当时美国经济形势分析里根政府此项改革的重大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2分)
            • 2. 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女子缠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适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上书皇帝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式的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4分)
              (2)材料二反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5分)
              (3)分析材料三中服饰由“毛式中山装”一统天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原因。(4分)
            • 3.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4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4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4分)结合所学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三:《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请回答:
              (1)由于制度不同,东西方的决策机构不尽相同,反映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8分)
              ①公元前420年的雅典,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谁?理由是什么?(2分)
              ②中国隋朝时对高丽用兵: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谁?理由是什么?(2分)
              ③1914年德国对英法宣战,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谁?理由是什么?(2分)
              ④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谁?理由是什么?(2分)
              (2)比较中国的丞相制度与英国的首相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①中国古代的丞相是谁任免的?丞相的职权有哪些?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3分)
              ②要担任英国近代的首相条件有哪些?(2分)首相的职权有哪些?(4分)体现了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1分)
            • 5.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材料:
              材料一: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2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1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2分)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2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二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 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2分)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二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1分)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
              (3)借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上述经验教训,运用经济生活常识说明我国当前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