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已实现了民主政治,中国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但中国却长期停滞在相同的管理水平基础上,几千年没有大的改观。……黄宗羲认为,制度不好,即使有贤能的人,也无法建功立业、利国利民。制度好,“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义;其人非也,亦不至于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制人。”
              ——王相文《中国古代管理中的四环均衡发展思想》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材料三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作了最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说明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早已成为许多英国人沉思良久的设想,而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恰恰反映了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的形成。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几千年没有大的改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清之际思想界十分活跃,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出现了哪些新观点?这些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英格兰全民族统一价值取向”指什么?概括17世纪后期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社会转型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互相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全球通史》

              问题:
              (1)东周包括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材料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在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从地主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土地,不少人还挣脱了封建束缚而获得人身解放……刘秀在公元39年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度田不仅要度农民的土地,而且也要度豪强地主的土地,郡县官吏大多为豪强地主,他们当然不愿如实丈量土地,呈报户口,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区,度田官吏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实度田。那些既非“近臣”和“近亲”的豪强地主,也凭借财势与度田官勾结,大量隐瞒土地。同时,度田官吏还尽量把地主的租税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不仅丈量农民的小块耕地,而且连住宅村落也丈量在内……汉光武帝刘秀知道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舞弊官吏进行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皆下狱处死,并重申严格检查田亩和人口……这样,刘秀实行度田,引起两种性质不同的反抗。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刘秀实行度田的背景?及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分别指什么?分析其反抗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民的处境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二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三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在建国初期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中国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和最终解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治国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文艺复兴初期,绘画中的圣母形象发生了变化,人们从绘画中可以看到圣母有了孩子以后脸上的微笑。画中母亲的柔美、圣子的可爱,反映了人间圣母的亲情。文化上的复兴,正是从圣母抱着圣婴的画中迸发出来的。
              材料三 第二十七条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文艺复兴初期的圣母像开始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思潮的核心是什么?其经济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回答,材料中的“有人”是指的什么人?本材料的作者怎样批驳了“宣传者”的捏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面看来,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大致了解了上下三千年来教育的概况和“考试”取士的情形,无论我们的先圣先贤、诸子百家的名言,关于教育与学问的教诫,作过如何庄严神圣的定论,但教育的理想与一般社会对教育的“暗盘”思想,毕竟存在一段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古代轻视工商业的观念之下,当然就会产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看法了!……读书读到后来,所有经、史、子、集,也成剩余的物质,只有“八股”的制义文章,才是生活的宝典。

              ——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

                  材料三  (如今)知识的普及,使得一切学问的真正精神垮了,尤其是中国文化和东西文化的精义所在,几乎是完全陷入贫病不堪救药的境地。不但如此,我们……虽然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而换旧更新,可是我们教育的“暗盘”思想,依然落在二千多年来的一贯观念之中,只不过把以往“读书作官”、“光耀门楣”的思想,稍微变了一点方向,转向于求学就可以赚钱发财的观念而已。

              ——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道家思想文化在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上各有何不同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

               

               

               

               

               

               

              (2)材料二中的“‘考试’取士”是指什么?(1分)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作者对当时的教育与古代教育本质的认识。作者的理想教育是什么?(4分)

               

               

               

               

               

              (4)联系材料,你认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4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志》卷7)。“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会要》)。唐政府对于法定设置的市,分设市令负责管理。例如“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唐六典》)。

              材料二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处。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有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瓦肆(娱乐场所)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王晏出至草市,马惊走,鼓步从车而归。

              (雍州刺史张欣泰发动叛乱,鄱阳王萧宝夤狼狈逃亡三日)戎装诣草市尉,尉驰以启帝。

                                                             ——《南齐书》卷19《五行志》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唐朝的“东市”和“西市”是什么场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情况。

              (4分)

               

               

               

               

               

               

              (2)  据材料二、三,与唐朝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3)据材料四,何谓“草市”?最早出现于何时? “草市”与“市”有何区别?(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