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同时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到3.0148亿时,这种压力愈来愈明显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1949年9月,毛泽东以《历史唯心观的破产》一文反驳。这次对美国政府所持的马尔萨斯主义和唯心历史观的批判,为当时的“人口”政策定下基调。1953年公布了首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6月30日人口数量为58260万人,不到四年,就比建国时多出一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0‰。这一数字引起了领导层的忧虑,马寅初响应毛泽东,提出《新人口论》。                                        ——选自《共和国词典》

              材料三    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人口增长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但事实上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清朝初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相比较,概括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尔萨斯陷阱”理论的局限,并用史实说明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和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俯、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刷,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贷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背景和影响。
            • 3.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
              矣”。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 4. 《魏书•食货志》载:“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这段材料讲的是北魏政府实行(  )
              A.迁都洛阳
              B.推行均田制
              C.整顿吏治
              D.革除旧俗
            • 5. 古今中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1867、1884年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
              1928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这些趋势的主要原因。
              (3)结合20世纪初期中国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