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太宗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乃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故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然而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其何……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长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道里远近、口岸冲僻,皆运货者所当知。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对商业的新认识。(7分)
            • 2.
              (26分)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近代以来,海权论兴起。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谁重视海洋,先控制海洋,谁就能抢得先机。
              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材料二: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二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3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美洲发现与地中海时代结束的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西洋时代主导近400多年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观点的差异(4分);结合材料和19世纪90年代的史实,说明这种差异对中日产生的结果(6分)。
              (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4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 “南海 一号”。 “南海 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26米以上,宽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可达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件。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已出水的文物中,哪些可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轮。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足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书》

              材料二:《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四: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晋商兴表史》

              (1)商鞅的言论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在当时有没有合理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二中司马迁引用《周书》中的话表达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商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国家近几年的重要外交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宋朝海上贸易和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海上贸易图

              材料二  奥巴马上任之初对中国推行以接触为主的G2战略,无效后改而奉行“接触加防范”的战略,而且防范的力度明显加大。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需要为下一步的发展营造国际经济空间,改善外交环境……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外交拓展方向有两个:陆地上,主要向西扩展,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动中亚、外高加索,从而贯通欧洲;海洋上,主要向南拓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带动东盟,进而链接南亚与中东以非洲,拉美和欧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终点。其中,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用于弥补亚欧路上大通道的不足。                                 ——摘编自《世界知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世界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要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