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太宗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乃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故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然而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其何……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长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道里远近、口岸冲僻,皆运货者所当知。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对商业的新认识。(7分)
            • 2.
              (26分)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近代以来,海权论兴起。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谁重视海洋,先控制海洋,谁就能抢得先机。
              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材料二: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
              材料四:有学者认为,二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3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2)阅读材料二,分析美洲发现与地中海时代结束的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西洋时代主导近400多年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观点的差异(4分);结合材料和19世纪90年代的史实,说明这种差异对中日产生的结果(6分)。
              (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4分)
            • 3. 海关守护着国家的经济大门,它的古今变化折射出国家对外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广州。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闹。有番长为主,领市舶使籍(登记)其名物,纳舶脚(税),禁珍异。蕃商有以欺诈入牢狱者。
              ——《唐国史补》卷下

                     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平。其后,疆臣请开海禁,报可。康熙帝下令设置闽海关、粤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并建立海关监督署专事管理。对外开放的口岸大小百来个。
              ——据《中西纪事》等书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乾隆帝)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江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诸多禁令。
              ——《国史概要》第395页

                     材料四: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规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议允。
              ——摘自《望厦条约》第二款

                     材料五: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
              ——摘自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六:1987年,李先念发布第5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该法的各项基本原则,突出了新时期我国海关的宗旨。
              ——据《中国海关史话》第378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唐代海外贸易及其管理制度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将材料二与材料一进行比较,指出清朝(康熙二十二年以后)与唐朝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一度开放海禁的政治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所述规定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所说的《望厦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定的?该条约第二款的要害是什么?对中国有何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那时改革海关制度的关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六所说的“新时期”以什么为开启的标志?新时期里,我国海关的宗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