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没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材料二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材料三 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总额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出口进口
              192952.4143.99
              193038.4330.61
              193124.2420.91
              193216.1113.23
              --据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1929-1932年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针对这一趋势在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  1945年,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宣告成立。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说:“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
                  2014年10月,由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备忘录。2015年3月,英法等国宣布加入亚投行。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鲁格曼评论的依据。简要说明世界银行、亚投行的成立与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之间的历史关联。
            • 2.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 3.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展现了一幕幕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画作《姑苏繁盛图》描绘了“……入姑苏郡城。其间……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图中人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者多达12000余人;河中船帆如云,近400条;文化戏曲场景十余处,充分展示了清朝兴盛时期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
              (1)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何没有促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2)材料二描述的场景发生在哪个世纪?与电力时代相比,这个时期西方的发明之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下表是某个家庭l970年的有关材料: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深受苏联影响。材料三中的票据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什么内容与弊端?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前30年比后30年好。
              (4)请就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  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杀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材料三  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理论精髓。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是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字经历演变的历程;并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中国农耕文明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唐宋以后,租佃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岳麓书社《历史——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1993年)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变异”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中国是怎样应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
              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图一

              (2)根据图一,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图二 19世纪晚期英国以海外贸易示意图

              (3)图二反映19世纪中后期什么历史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履行承诺:江泽民主席1996年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到15%左右。表现了中国入世的诚意,并在以后的几年履行了这一承诺。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信息,从中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足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书》

              材料二:《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古代掌管山泽的官)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四: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晋商兴表史》

              (1)商鞅的言论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在当时有没有合理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二中司马迁引用《周书》中的话表达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商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