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展现了一幕幕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画作《姑苏繁盛图》描绘了“……入姑苏郡城。其间……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图中人物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者多达12000余人;河中船帆如云,近400条;文化戏曲场景十余处,充分展示了清朝兴盛时期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
              (1)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何没有促进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当黄河岸边柳树荫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已经响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2)材料二描述的场景发生在哪个世纪?与电力时代相比,这个时期西方的发明之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下表是某个家庭l970年的有关材料: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深受苏联影响。材料三中的票据体现了斯大林体制的什么内容与弊端?为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前30年比后30年好。
              (4)请就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如果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牟氏庄园则是清朝晚期直至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其主建筑“日新堂”俗称“老柜”为历代长孙继承,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图1 典型的北方四合院

              图2 黑漆大门刻有“耕读事业,勤俭家风”金色对联

              材料2: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新寡的少奶奶姜振帼与几位叔叔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出人意料地掌理了家族门户。家族内部的尔虞我诈,官府、军阀的欺压,土匪盗贼的洗劫,日本鬼子的强行占领……美丽、聪明、干练的少奶奶,镇定自若地带领家族度过重重危机。她接受了庄园私塾王先生的仁爱、平等、自由的先进理念,并用于管理家族中,却不敢接受作为下人的教书先生的爱情。她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压抑,苦苦抗争了20年,却最终没有挽救家族的分崩离析。目睹了繁花凋谢、满目疮痍的家族败落景象,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的少奶奶,在一个细雨连绵的黄昏香魂飘逝……

              请回答:
              (1)材料1及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状况?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是牟氏家族兴盛的法宝和祖训,你能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找到该对联的理论依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2中“仁爱、平等、自由先进理念”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她为什么又不敢接受一个下人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牟氏家族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 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说过:“……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回答:
              (1)图7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
              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5. 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材料一 夫在芸,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又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三 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
              材料四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里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他在“君”“民”关系的论述中,与以往民本思想的不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实践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材料四的图例来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摘自任文使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