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

              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发展

              唐初,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孔庙,“四时致祭”,显示出“庙学合一”的功能;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

              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的占70%,如苏州的文庙、南京的夫子庙等。

              鼎盛

              明太祖下诏全国的孔庙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至清初孔庙成为享有皇家宫殿形制的建筑。清末,全国的府、州、县设立的孔庙数量达1560多处。

                  日本江户时代,各地建立了很多孔子庙,至今还保留了30多座仿中国式样的孔庙;按照中国的庙学模式,朝鲜普遍兴建了孔庙,历史上,朝鲜曾有362座孔庙。

              ——摘编自彭蓉《中国孔庙研究初探》

              据材料,提取有关古代孔庙历史沿革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

              (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 3.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因而其思想被后世统治者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
              A.提出“君权神授”
              B.主张仁政
              C.崇尚秩序
              D.追求天下为公
            • 4.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结果不断碰壁,主要原因是(  )
              A.“仁”的主张太柔弱,不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
              B.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阶级的需要
              C.当时社会紧张,没有处理好与各国国君的关系
              D.兴办私学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二 同治年间,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洋务派开办了一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解决“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的困境,以培养军事将领与军备军械制造人材。这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中,以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和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较为完备,影响也较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   ——摘编自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19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2分)

            • 6.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 7.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

              A.仁者爱人
              B.和而不同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