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材料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 朱子语类》卷十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孟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得民”?)

              (3)材料中朱熹所谓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这一思想有何消极影响?

            • 2.

              由《史记》及孔子的第51代孙所撰《孔氏祖庭广记》均可推断: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这已成定论。但据新近发掘出的汉代海昏侯墓葬中的一块屏风记载推算,孔子生于前566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可靠
              B.史学研究要开放包容、重视新材料
              C.历史记载都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 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先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①“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追求知识被看作最高尚的活动,体现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②“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以理智为主宰,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③“人是政治动物”,侧重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人进行考察,人只有结合在城邦和国家之中,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王善超《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2)言行一致是许多文化先哲的优秀品质。阅读材料二,请您选择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的一个论断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扼要予以展开说明。(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诺贝尔奖获得者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5.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结果不断碰壁,主要原因是(  )
              A.“仁”的主张太柔弱,不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
              B.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阶级的需要
              C.当时社会紧张,没有处理好与各国国君的关系
              D.兴办私学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