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六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黄宗羲的政治观点有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五的观点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六,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李汉秋教授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材料四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儒家思想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三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服饰作为一门即古老又现代的实用性艺术,总是在不同背景的思想、文化、习俗的碰撞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基本属于同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试解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六合一统帽

              平定四方巾

              材料二 

              明代服饰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三

              毛里披风、紧身裤袜、绣花衬衫

              貂皮里黑丝绒外衣,带切口装饰的上衣及短裤

              拉夫领、带切口及肩饰的上衣、肩夹绸裤

              黑色丝绒外衣,配有小包和镜子的锦缎衣裤

              腰间带有轮状褶肩的塔夫绸裙,金属丝支撑的扇形带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帽饰体系了什么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时期由谁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一元文化”指的什么文化?材料二中强调服饰的一致和整体意识,符合“一元文化”中的什么社会规范?这种规范的提出是什么时期兴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一元文化”在明末清初曾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巨大反响,请列举三人?他们对“一元文化”的贡献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文艺复兴中服饰的特点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材料一、二、三的对比,你如何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