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4分)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4分)
            • 2.
              【题文】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他们独立发展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中国的宋明理学、欧州的文艺复兴等,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即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造成中西文化的巅峰。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即伊斯兰文化区),以色列文化区及犹太文化区等,这几种有着长久历史的大小文化潮流将会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评价材料中关于人类“轴心时代”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二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六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黄宗羲的政治观点有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五的观点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六,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李汉秋教授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2)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材料五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3)根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明代晚期,思想家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新儒学大加鞭挞,痛斥孔子为“庸众人类”。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李贽这样做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予,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梁启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备臣,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帮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得当之处);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不同的政治主张和相同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鲁迅指出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对待儒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二者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董仲舒。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在治国中的体现。
              (1)针对材料一的观点,若你是君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你会重用哪位思想家来治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是文化的作用使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座座贞节牌坊下压的是一个个呜咽的冤魂,这也是文化作用的体现。
              (2)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中 “文化的作用”?据此,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4)概括材料五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三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服饰作为一门即古老又现代的实用性艺术,总是在不同背景的思想、文化、习俗的碰撞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基本属于同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试解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六合一统帽

              平定四方巾

              材料二 

              明代服饰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三

              毛里披风、紧身裤袜、绣花衬衫

              貂皮里黑丝绒外衣,带切口装饰的上衣及短裤

              拉夫领、带切口及肩饰的上衣、肩夹绸裤

              黑色丝绒外衣,配有小包和镜子的锦缎衣裤

              腰间带有轮状褶肩的塔夫绸裙,金属丝支撑的扇形带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帽饰体系了什么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时期由谁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一元文化”指的什么文化?材料二中强调服饰的一致和整体意识,符合“一元文化”中的什么社会规范?这种规范的提出是什么时期兴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的“一元文化”在明末清初曾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巨大反响,请列举三人?他们对“一元文化”的贡献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文艺复兴中服饰的特点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材料一、二、三的对比,你如何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