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国家初制,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若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这种政治架构出现于何时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雍正帝
            • 2.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二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材料三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与郑氏集团在台湾问题上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

              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康熙帝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的?

              ________

            • 3.

              小王喜欢看有关历史的电视剧,她从中获取了一些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②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主持编撰《四库全书》。

              ③唐太宗:从谏如流,三分相权,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

              ④明成祖:设置内阁,加强皇权,迁都北京。

              小王对以上历史人物的认识与史实相符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 古今中外历史上发生过众多政治改革,借鉴、汲取其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

              回答以下问题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  材料二中军机处设置的最初原因 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 5.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清廷用10余年的时间,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四库全书》。据初步统计,《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这些著作,有的收入了《四库全书》,有的仅为存目。考察《四库全书总目》对这些著作的评价,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朝官方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书名
              备注
              《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
              《乾坤体义》
              是利玛窦的一部科学著作。
              “虽篇帙无多,而其言皆验诸实测,其法皆具变通,可谓词简而义赅者。是以《御制数理精蕴》多采其说而用之。”“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以水、火、土、气为四大元行,则与佛经同。”
              《天问略》
              是西方天文历算的一部科学著作。
              “皆设为问答,反复以明其义。末载朦影刻分表,并详解晦朔交食深浅之故,亦皆具有图说,指证详明。”但是,该书“欲借推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用意极为诡谲。”
              《泰西水法》
              是一部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
              “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西方要纪》
              是一部介绍西方地理科学的重要著作。没有收入《四库全书》,仅为存目。
              “此书则康熙初年所述,凡二十条。专记西洋国土、风俗、人物、土产及海程远近。大抵意在夸大其教,故语多粉饰失实。”
              《天主实义》
              是一部介绍西方宗教的著作。没有收入《四库全书》,仅为存目。
              “欲人舍其父母而以天主为至亲,后其君长而以传天主之教者执国命,悖乱纲常,莫斯为甚,岂可行于中国者哉!”。
              ——据吴伯娅:《乾嘉时期清廷的西方文化政策》整理
              材料二:晚清时期中国翻译外国书籍统计表
              时间
              译著数(本)
              分类比例(%)
              来源
              1850—1899年
              567
              应用科学40%,自然科学30%,历史地理10%,社会科学8%,宗教哲学文学艺术3.5%
              英美
              1902—1904年
              573
              应用科学11%,自然科学20%,历史地理24%,社会科学26%,哲学6.5%,文学4.8%
              译自日本的占62.2%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并评价清政府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1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
            • 6.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8分)
            • 7.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皇帝的哪些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8. 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