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11月,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被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但是,关于隋炀帝陵墓的命名出现了不同观点。按通例,皇帝死后下葬陵寝所在称“帝陵”,而此次专家组在认定隋炀帝和萧后最后下葬地后则使用了“帝墓”称谓。对此,专家解释说:如果是陵墓级的,应该有神道、石人、石马等,但是目前这些还没有发现,应该说它还不是皇陵等级。因为隋炀帝是亡国之君,所以虽然看上去其随葬品很精芙,但是就规格等级而言都不是詹代的最高规格,对亡国之君,唐代进这样一种礼仪,主要表明的是唐代统治者的态度。
                     很多人说炀帝是最坏的皇帝,那么,扬州人为什么要给这位口碑不好的皇帝修墓呢?“有学者认为,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扬州获得的政治文化地位离不开这位炀帝。”炀帝曾在扬州做了九年总管,对地方、对扬州的社会发展史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在扬州地方文化的积累中,已经有潜在的‘炀帝情结’,人们正是为了纪念他,才为他修葺陵墓。“还有学者认为,隋炀帝是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大运河就是他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
                    针对材料中对隋炀帝埋葬之地的命名中“帝陵”“帝墓”的不同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口语中burg,意为“城、镇”;德语中burg,意为“带围墙的地方”;英汉词典中burgherurgeoisie分别解释为“公民、市民”,“资产阶级”。
              --摘自《百度翻译》
                 材料二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三“德先生”,意译是“民主”,其英语单词Democracy音译的第一个字,来源于希腊语。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西方的“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附注:代议制民主,是公民选举代表掌握国家决策权力,公民的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选举代表的权利上。)
              --摘自《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依据材料一,从词源角度思考,你对早期资产阶级的来源有什么新的认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或可称为‘官僚政府’,官僚即士人为之。而决非贵族军人或商人政府”。--钱穆《国史新论》(1)材料一中“选举”“考试”分别是指什么?中国在何时形成“官僚政府”?
              材料二:社会体制既不同,建立于其上之政治,自亦不同。如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只建立在每一小城市中,尚不能扩充成为一国家。……秦、汉以下,全国大一统之中央政府,非神权,亦非民权,但亦不得目之为君权。--钱穆《国史新论》(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与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权有哪些区别?造成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新华网(3)材料二的“市民政权”之体制对材料三中的政体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 5. 科举制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历经一千多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9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材料二  下为1904年最后一次状元科举考试试题: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2)材料二试题中折射出哪些“世局”特点?对试题内容中反映出的执政理念,请进行简要评述。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当今有的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保持,然后逐步改变其考试内容,这样的改革路径才是对的,而朝廷一下子废除科举事实上并不见得是对的(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3)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 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
              材料二 宋代,学生入官学要受籍贯限制,而书院没有这一约束,学生可以越出本籍自由择师。书院允许学生中途转换教师。书院教育重在陶冶人的品格。四大书院是以理学家及心学家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他们一致反对以追逐科举及第为直接目标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的德性。书院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而以自学为基础。书院提供充分的书籍条件。教师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读书和研究学问方法的指导。教师指导主要采用答疑方式。宋代问世的“语录”,多半是师生之间质疑或解答问题的记录,是研究各个学派思想的重要资料。间亦讲学,事先均备有“讲义”。书院倡导学生、师生、师友之间开展学术争辩,学术上的争论并不影响彼此情谊。
              请回答:
              (1)概括两汉与宋代教育的共同特点,相对于封建官学,书院教学的有哪些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江南是明清中国科举应试教育最发达的地区,科举功名之盛,甲于天下,但是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出科技人才最多的地区,明清江南虽然为功名而苦读者数量众多,但是从明清史籍中可见到更多的人读书并不是为功名,而是为以后从事工、商、医(生)、幕(友)、讼(师)乃至农业等工作,他们所受的教育以识字教育及计算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方式上也并非与科举应试教育一样,而是使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法。……迟至明朝后期,即使是在科举成功的人士中,也有许多人努力学习各种实用知识,以致明清江南科技人才辈出,数量为全国之冠。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还突破了蔑视“蛮夷”的传统的自大心理,对此时期传入的西洋科技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反应,徐光启就是其杰出代表。
              (2) 明清时期江南教育较前代出现哪些变化?分析的变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材料一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以上诗句的作者是谁?分属哪个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读图:

              上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3)此作品朝代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 。作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作品的风格是 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欣赏下列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

              图一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二王羲之《兰亭序》

              图三怀素《自叙贴》

              (5)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书法的字体类型分别是什么?中国书法的另外两种字体类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孔子讲学图


              (1)根据图和文字材料并所学,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2)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 9.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赦、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