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与货币脱离瓜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6分)
              材料一: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丝—银”贸易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4分)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  根据材料三,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各国采取什么政策。这说明当时世界市场存在什么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3分)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情况给社会带来的影响。(4分)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货币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它的发行有何意义?(3分)
            • 2.
              【题文】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世纪欧洲人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中最早到达新大陆的是A、B、C、
              D中哪一条航线?(1分)开辟这一航线的是谁?(1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各地
              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
              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依据材料二,分析引起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是什么?(1分)这项发明成果首先
              出现在哪一个国家?(1分)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哪两个国家?(2
              分)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
              什么?(1分)
              材料五:“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
              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
              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
              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
              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
              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
              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5)结合材料五和图3指出这个组织的名称并概括其宗旨。(3分)中国何时加入该组织?(1
              分)该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趋
              势?(2分)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合省(即荷兰),在活跃的资产阶级领导下,成为强大的海上势力、主要的金融中心及享有盛名的文化中心。荷兰海船征服了各个海洋,因为它拥有勇敢无畏的“海船驾驶员”,他们掌握最先进的航海技术,熟悉当时由荷兰著名的地图绘制学校绘制的地图,并配备有优良的运输船及十分精良的武器。1602年及1621年先后成立了强大的东印度公司及西印度公司,它们逐步占领了从前由西班牙及葡萄牙独霸的地盘,从事各种商品贸易。 ──D.加亚尔等著《欧洲史》 
              材料二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哪些因素促进了荷兰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海上马车夫”?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发了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大国崛起》
              材料3: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而先后发生三次战争。……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英荷战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17世纪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 5.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 6.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认为“是上帝给了他独一无二的天恩,让他去完成托付给他的使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
              ——林壁属《哥伦布西航思想的形成》

              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他在一九八四年的一次集会上说:“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当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而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材料二 很少有领导人会像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那样看上去不适宜承担革命领导的任务,因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他的力量来自于他几乎不了解的一种集体的追随力量。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像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材料三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犹如一颗炸弹落在神学阵地的心脏。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教义以沉重的打击。正如霍登(W.HORTON)所指出的那样,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中古时代的大爬虫的地位,似乎比十字架的地位更重要。
              ——张秉伦、汪子春《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宗教在世界近代史上为促进世界整体化起过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他的运动”指什么?这一运动的原因有哪些?对西欧现代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教会宣扬的“神创说”,除此之外,这一理论还产生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三说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的普遍接受和信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1899年),欧洲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其著名的短诗中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要提倡民族主义,必要先把这种主义完全了解,然后才能发挥光大,去救国家……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1924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强调民族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至于欧洲人现在所讲的世界主义,其实就是有强权无公理的主义,英国话所说的武力就是公理,这就是以打得胜的为有道理。中国人的心理,向来不以打得胜为然,以讲打的就是野蛮,这种不讲打的好道德,就是世界主义的真精神。我们要保守这种精神,扩充这种精神,是用什么做基础呢?是用民族主义做基础;像俄国的一万万五千万人是欧洲世界主义的基础,中国四万万人是亚洲世界主义的基础,有了基础,然后才能扩充。所以我们以后要讲世界主义,一定要先讲民族主义,所谓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把从前失去了的民族主义,从新恢复起来,更要从而发扬光大之,然后才有实际,再去谈世界主义。
              ——摘自《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1924年)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他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由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工在那绵延六百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第岛)上得到成功,工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污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不断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请回答: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材料二中哥伦布说“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实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根据材料,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所说的“公平交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4)根据材料四分析“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