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同时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到3.0148亿时,这种压力愈来愈明显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1949年9月,毛泽东以《历史唯心观的破产》一文反驳。这次对美国政府所持的马尔萨斯主义和唯心历史观的批判,为当时的“人口”政策定下基调。1953年公布了首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6月30日人口数量为58260万人,不到四年,就比建国时多出一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0‰。这一数字引起了领导层的忧虑,马寅初响应毛泽东,提出《新人口论》。                                        ——选自《共和国词典》

              材料三    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人口增长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但事实上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清朝初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相比较,概括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尔萨斯陷阱”理论的局限,并用史实说明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和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输速度上,也不仅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上;它还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对生活的看法。时空变了,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以秒来计算;过去一二百英里是遥远的地方,现在近在咫尺。时空缩小了,悠闲时代过去,时间就是金钱,准时准点是新的生活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火车还进一步教会人们遵守纪津,因为铁路本身就体现着强制,纪律是火车运行的基本前提。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个忙碌的世界。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96年,清朝下旨修建粤汉铁路,到1911年,修了两段不到一百公里。1916年6月,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18年9月,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开始修筑株洲到韶关段。中国工程师凌鸿勋经过勘探调整方案,在备战抗日背景下,1936年4月,株韶段提前15个月建成,修了40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从“七七”事变到广州失陷的15个月中,这条铁路共运送部队200余万人、军用物资70余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大动脉。

              铁路

              修建时间

              武汉至广州最快时间

              粤汉铁路

              1896—1936年

              44小时

              粤汉铁路(京广南段)复线

              1955—1988年

              11小时

              武广高速铁路

              2005—2009年

              3小时多

              ——摘编自文热心、颜石敦《粤汉铁路贯通记:一颗道钉一滴血》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英国蒸汽火车铁路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粤汉铁路得以建成的历史原因,并简析现代所修两条武汉至广州新铁路差异的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 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19世纪中期大运河开始衰落,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西方列强掀起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的高潮,随着铁路的兴修和区域交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货物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使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淮阴、嘉定等逐渐衰落。

              ——据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法国加紧在埃及扩张势力,与埃及签订条约,开凿苏伊士运河。条约规 定埃及无偿提供劳动力,运河通航后出租99年,每年可收取运河收益的l5%。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英国等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它把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和大西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从印度洋、太平洋西岸到西欧、北美的距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之一。

              ——摘编自赵军秀《评英法改造苏伊士运河的矛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各自发展状态并分析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输速度上,也不仅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上;它还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对生活的看法。时空变了,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以秒来计算;过去一二百英里是遥远的地方,现在近在咫尺。时空缩小了,悠闲时代过去,时间就是金钱,准时准点是新的生活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火车还进一步教会人们遵守纪律,因为铁路本身就体现着强制,纪律是火车运行的基本前提。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个忙碌的世界。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96年,清朝下自修建粤汉铁路,到1911年,修了两段不到一百公里。1916年6月,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18年9月,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开始修筑株洲到韶关段。中国工程师凌鸿勋经过勘探调整方案,在备战抗日背景下,1936年4月,株韶段提前15个月建成,修了40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从“七七”事变到广州失陷的15个月中,这条铁路共运送部队200余万人、军用物资70余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大动脉。

              铁路

              修建时间

              武汉至广州最快时间

              粤汉铁路

              1896—1936年

              44小时

              粤汉铁路(京广南段)复线

              1955—1988年

              11小时

              武广高速铁路

              2005—2009年

              3小时多

              ——摘编自文热心、颜石敦《粤汉铁路贯通记:一颗道钉一滴血》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英国蒸汽火车铁路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粤汉铁路得以建成的历史原因,并简析现代所修两条武汉至广州新铁路差异的原因。

            • 5.

              铁路运输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Zi材料一 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1830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近程。

                                                       ——(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后,交通网络发生重

              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

              (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修建铁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 6.

              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交通工具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31、32小题:

              材料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材料二  看下图及其文字说明


              (说明: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三  阅读下图

              (1) 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古代到近代人类交通工具的动力变化特征是什么?


               


              (2) 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代表的科技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 并分析他们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分别有什么主要影响?
            • 7.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 8. 从曼彻斯特到上海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铁路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后迅即向全世界扩展,包括中国的上海。(10分)

              1830年,当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进行试运行时,年幼时的范妮搭乘了这辆火车。多年后,她回忆道:‘我父亲认识几位对这一事业非常感兴趣的绅士,当斯蒂芬逊提议进行15英里距离的试运行时,他们以极大的善意邀请我父亲带着我参加,并且允许我坐在斯蒂芬逊的身旁,我认为这真是自己毕生最大的荣耀之一。”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建成了淞沪铁路,也称淞沪铁路,它是中国第一条通用铁路。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时人尚持怀疑态度。不久,由于火车轧死一名士兵而遭致抗议,一些当地绅士也以铁路破坏了风水,汽笛惊扰了祖先的亡灵而大加反对,最后只好由清政府花巨资购买后拆除。

              (1)       如果以“从曼彻斯特到上海”为主题来列举工业革命内容的话,除了铁路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3分)

              (2)       就工业革命的全球性扩展而言,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两地间的工业革命具有哪些差异?(4分)

              (3)       回顾这段历史,对今天上海的发展有什么启示?(3分)

            • 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自《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世纪起,英国实行《谷物法》,该法规定:除非国内粮食稀缺、价格高昂,否则不得进口,通过高关税,避免与外国农业的竞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绝大多数英国人从事工商业,《谷物法》对他们并无好处。1846年,内阁首相皮尔废除了《谷物法》,他解释说:“在发明方面,在产品方面,我们都站在世界的前面,我们还会怕竞争吗?放开市场,自由贸易符合我们大英帝国的利益。”三年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另一条约《航海条约》也被废除,英国逐渐成为自由贸易国家,自由贸易政策展现出它的巨大功效。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曾在《煤的问题》一书中无不自豪地说:“自由贸易,曾使地球上不少地区自动向我们进贡。北美洲与俄罗斯平原是我们的麦田,南美洲有我们的放牛场,秘鲁赠送她的白银,黄金从加利福尼亚与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替我们种茶,西班牙与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摘编自黄晓明《通读钱乘旦之<英国通史>》

              材料二

                 二战后,全球贸易依然壁垒森严,跨国公司和市场经济难以突破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高墙。美国为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向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提出召开世界贸易和就业会议,成立国际贸易组织。1947年11月,美国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国家,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联合国贸易和就业会议上通过了《哈瓦那宪章》。根据这一宪章中有关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与会各国进行了减让关税的多边谈判,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来又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支持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200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并为世界创造了1.4亿个就业岗位。当然,中国放开了汽车、航空、日化、IT等10余个关键经济领域,让中外企业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对于当时还十分羸弱的中国企业来说,犹如在钢丝上跳舞,跳得很累,但是还是要跳。


              ——摘自陈洋《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与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在不同时代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原因的异同,并分析“自由贸易”政策分别对当时英美两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犹如在钢丝上跳舞”的理解。(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