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且屡有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这里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发生在1789~1848年间的这种伟大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胜利;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从那以后,这一变革波及了整个世界。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成规模比较。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材料四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1)材料一认为“‘双元革命’不仅仅是‘现代经济’的胜利或‘现代国家’的胜利,而且是世界上某个特定地域(欧洲部分地区和北美少数地方)内的经济和国家的巨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上表,指出1928年后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各自成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古今中外人类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延尉李斯议日:“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各自主张的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
              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2)根据材料二,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3)材料三中所指的“最完美的一次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结合19世纪末的中国现实,你如何理解“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世纪初在强烈的危机意识的支配下,许多人提出了极为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政治体制。主张通过开设国会和实施宪法将中国转换成为“立宪君主制”国家的改良派,从支持者的人数看是最多的。要求废除君主制本身和驱逐满洲这一异族统治者、主张立即建立“共和制”的革命论,以年轻一代为中心的支持者不断增加。有的人主张以没有权力的皇帝(或孔子的子孙)来作为维持中国统一的象征性的、道德性的权威的“虚君共和”。也有的人认为应重新组织富有启蒙精神的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主张有必要实行“开明专制”,二相反有人主张强化地方自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各省独立”来解决殖民化危机。有人甚至对政治权力存在的本身就提出异议,为了实现“无政府共产”社会甚至不惜采取恐怖行动。这多样的政治构想大概到辛亥革命之前都登台亮相了。
              ——(日)佐藤真一《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

              (4)根据材料四列举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各种政治主张,并说明最终实践了哪一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为民主制度提供宪法保障的法律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前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而后者(《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何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宪法体现了什么共同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经济革命一样,政治革命也是分为几个阶段发展起来的。……17世纪的英国革命标志着其开端,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着其进一步发展,接着它在19世纪影响了整个世界。 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并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这两次革命息息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经济革命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一个有新利益、有使其利益合理化合理化的新意识形态的新阶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它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1)材料一中提到的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分别指什么革命?二者的关系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两种世界近代史中出现的民主制并概括其确立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处在不断的演变中。2010年以来,因货币汇率争议而引发“货币战争”的风险巨大,在西方媒体聚焦放大之下,各国为稳定币值吹响冲锋号,国际汇率狼烟滚滚,“货币战争”一触即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注:金本位就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整理

              请回答:
              (1)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从英镑到美元以及欧元的崛起,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政治的民主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文明每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付出沉重的代价,从专制集权到民主共和制,使近代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然而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但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
               ——马奇《民主共和——曲折的进步之路》

                     材料二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制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献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嚎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儿郎。武装起来,同胞!把队伍组织好!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干净!
               ——法国《马赛曲》歌词

                     材料四 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的。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考验,究竟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世人会不大注意,更不会长久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然而他们将永远忘不了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相反,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那些曾在此作战的人们所英勇推动而尚未完成的工作。……--我们在此立志宣誓,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至从地球上消失。
              ——林肯1863年在葛底斯堡的演讲

              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说的“欧洲人进行了思想理论的探索”包含哪些重要的理论和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美洲却首先成为政治实践的土壤”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君主立宪制在当时英国确立的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曲》被广泛传唱。依据材料三你认为《马赛曲》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期间集中体现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文献是什么?这一文献对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的背景,并说明它从怎样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 17~18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民主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他们思想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法、美三国在实践上述原则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国的民主政治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厦,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 “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4)根据材料四分析“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4)根据材料四分析“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在中世纪尚未成型,当时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因而在那些世纪里,无人知晓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
                     材料二 民族主义直到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出其近代的形式。由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而国家也就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已经是由公民(19世纪末以前仅指有财产的公民)组成的。
                     材料三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形式在法国革命时代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革命的领袖们为了在欧洲的旧政权的进攻中生存下来,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法国革命还以其他几种方式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它要求所有的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并建立了公立小学,教授法语并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之类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材料四 德意志人在普鲁士的领导下于1866年击败奥地利,于1870-1871年击败法国,然后建立起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在此之前,为了反抗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掠夺。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运动。其中典型的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等。 
              ——上述材料均引自《全球通史》

                     材料五 在北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逐减产生了共同的文化……美国人民经过6年多的艰苦抗战,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引自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反映出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中是如何得到促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东西方民族主义运动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与北美“民族主义”获胜的方式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在历史上起到的进步作用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