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10分)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
              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
              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三教是教学用书》(岳麓书社版)
              材料三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材料二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年)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年)称赞儒学政治,“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材料三 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领导者们是怎样运用西方文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毛泽东指出“那时”的“他们使用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其省略的有关内容续写完整。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又是如何运用西方先进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孔子讲学图


              (1)根据图和文字材料并所学,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2)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 4.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 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 卢梭

              ⑴  选做题A.(理科学生做)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B. (文科学生做)指出材料一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⑵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⑶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