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关税壁垒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 2. 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
            • 3.
              【题文】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6分)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2分)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2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人文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2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火车头”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 5. 西方的没落:
              材料一: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材料二: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图:

              材料三:1912年斯宾格勒开始了他宏大的写作计划。1918年《西方的没落》带着一战的创伤与反省出现在德国的书店里。从此围绕西方没落的争议也一直在持续:
              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将占据未来一千年中的前几个世纪,但其没落的征兆早已经预示出来,且今日就在我们周围可以感觉到--这就是西方的没落。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的理由?
              (2)综合所学,材料二中“西方……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主要是指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评价斯宾格勒的“西方没落”说的?
            • 6.
              【题文】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他们独立发展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中国的宋明理学、欧州的文艺复兴等,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即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造成中西文化的巅峰。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即伊斯兰文化区),以色列文化区及犹太文化区等,这几种有着长久历史的大小文化潮流将会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评价材料中关于人类“轴心时代”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二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   
              材料二  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从自然法出发,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艺术、政治方面。   
              请回答: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开的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一、二,分别从经济、政治、科学和思想等方面说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出现前的“西欧历史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完成下表。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予,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梁启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自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下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古典文化中心,如中国、印度、希腊,人类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人的理性精神也从而得到了发扬。
              材料一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仪式。
              ——马丁·路德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二 以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也有其鲜明的人文精神特性,“人文奥运”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本理念和灵魂。2007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0周年盛大祭典于山东曲阜举行。此次祭孔大典向北京奥祖委推荐了五句《论语》经典,希望能成为奥运会迎宾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2007年9月30日新闻网

              请回答:
              (1)列举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和希腊先哲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历程及其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次祭孔大典向北京奥组委推荐的奥运会迎宾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扼要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