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6分)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2分)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2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人文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2分)
            • 2.
              【题文】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他们独立发展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中国的宋明理学、欧州的文艺复兴等,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即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造成中西文化的巅峰。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即伊斯兰文化区),以色列文化区及犹太文化区等,这几种有着长久历史的大小文化潮流将会成为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评价材料中关于人类“轴心时代”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二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只是刚刚解开了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18世纪以后,理性与思想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历史的变化,终于促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发生。   
              材料二  18世纪,一些启蒙思想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从自然法出发,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主张广泛地反映在当时的文学、艺术、政治方面。   
              请回答: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解开的套在人类理性上的枷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一、二,分别从经济、政治、科学和思想等方面说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出现前的“西欧历史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完成下表。
            • 4. 法国丹纳说:“要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貌概况。……”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我国古代宋朝的两幅绘画作品


              图1《清明上河图》


              图2《货郎图》


              材料二


              图3 中世纪的圣母像


              图4 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材料三 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体现此艺术风格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3到图4,作品的艺术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作品的思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生命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予,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梁启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干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自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下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古典文化中心,如中国、印度、希腊,人类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人的理性精神也从而得到了发扬。
              材料一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而不在于表面仪式。
              ——马丁·路德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二 以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也有其鲜明的人文精神特性,“人文奥运”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基本理念和灵魂。2007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0周年盛大祭典于山东曲阜举行。此次祭孔大典向北京奥祖委推荐了五句《论语》经典,希望能成为奥运会迎宾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2007年9月30日新闻网

              请回答:
              (1)列举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和希腊先哲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历程及其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次祭孔大典向北京奥组委推荐的奥运会迎宾语,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扼要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1)中国传统思想在“天道”与“人道”的合流中出现两次嬗变,试以汉、宋时期历史加以说明。其影响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研究西方汉学的我国学者阎宗临说:“当一国的知识或思想被介绍到另一个国家时,时常变成一种批判的工具,耶稣会介绍中国(儒家)文化到欧洲,亦不例外。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这是当时耶稣会所想不到的。” 
              ——摘编自《谈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2)材料二中“18世纪的思想家利用他们的文献反过来攻击教会”,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意图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他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另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
              (3)材料三文中省略的“□□”两字,最有可能是(只写序号)______(①亡国②革命③帝制)。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与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及已提供的信息,完成对下列表格的填充:


              材料四 下图为2006年中意友好年的宣传画《大卫与兵马俑的对话》:兵马俑和大卫站在一起本身就引人关注,更何况大卫还要问上一句:你好!这不是真实的场景,它出现在意大利文化年的宣传招贴画上。正是这样一个好的创意让意大利文化迅速走近了中国百姓。

              (4)此图被选中为中意友好年宣传画,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小学》、《大学》为儒家经典)
              ——《三字经》

              (1)概括材料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简述材料涉及的儒家主要思想?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绘画不仅是这种追求的直接反映,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欣赏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欣赏图2,指出该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从图3到图4作品的艺术风格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以来,画家们大胆创作,试图用惊世骇俗的表现形式来揭示这个令他们不解的世界。试列举两幅不同流派的著名画作,并说明其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