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人指出,要实现“中国崛起之梦”,还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西汉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南宋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据王阳明《传习录》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都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
              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在上述各组的结论中,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在不能直接推导结论的组中,修改结论,使该组的结论与材料相符。
                  材料二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2)指出材料二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特点,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材料三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3)材料三中,伏尔泰对孔子及其思想持怎样的态度?结合他当时所处的政治背景理解伏尔泰对孔子思想的态度。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中国人很知民众政治之必要,但从没有想出个方法叫民众自身执行政治。所谓by people (民治)的原则,中国不惟事实上没有出现过,简直连学说上也没有发挥过。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帝国是皇帝一个人作主的,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孙中山

              (1)材料一黄宗羲的进步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哪位思想家什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黄宗羲的政治主张与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by people 的原则”是对欧洲启蒙运动什么思想的继承?梁启超说:“中国不惟事实上没有出现过,简直连学说上也没有发挥过。”从近代史角度考查,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举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by people”  的思想来源以及他在落实“by people 的原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注: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注: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材料二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年)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年)称赞儒学政治,“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材料三 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务……。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领导者们是怎样运用西方文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毛泽东指出“那时”的“他们使用的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其省略的有关内容续写完整。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又是如何运用西方先进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小学》、《大学》为儒家经典)
              ——《三字经》

              (1)概括材料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简述材料涉及的儒家主要思想?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表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臣》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天子。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应分属不同部门掌握。
              ——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和顾炎武政治主张的相同点。有人说,黄宗羲和顾炎武都是主张否定帝权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材料,指出洛克的分权学说与黄宗羲、顾炎武的政治主张在本质上有何区别?洛克的分权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财政支出无度,监狱制度黑暗,中央机构混乱,宫廷生活糜烂……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第三等级同封建制度的尖锐对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式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卢梭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
              ——马克思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的“三大革命”分别是指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试简要说明它们是怎样催化“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比较卢梭与马克思主张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 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 卢梭

              ⑴  选做题A.(理科学生做)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B. (文科学生做)指出材料一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⑵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⑶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