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赦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罗马《民法大全》


                     担任高级官职的人必须选自出身自由的人,特别规定自治市中已获得公民权者对被释奴隶的各种权利。

              ——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自治市市政法


                     材料二:主权最终来自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但国王们所掌握的权力并非神授。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


                     材料三: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有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政治权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思想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思想在美法两国资产阶段革命时代颁布的法律文件中有何残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霍布斯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纳材料三反映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主流趋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证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种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约,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二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我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所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中的“公民”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材料二中的“政治自由”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的“自然的自由”是什么含义?你怎样理解“社会契约”?材料三有哪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四提出的是什么政体?核心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二 在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也迅速兴起。1903年成立的妇女社会政治联合会在1912年和1914年发动了争取选举权的暴力活动,迫使议会不得不多次讨论妇女选举权问题,1918年30岁以上的妇女终于获得了选举权。……在美国,1900年已有五个州给予妇女选举权,1918年通过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禁止各州以性别为由拒绝给予选举权。 
              ——据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三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据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

              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和希望”发生“陡变”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哪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妇女地位变化所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思想家盂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分析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的只能是“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的则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法国革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为激烈的革命,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自由和激进民主政治的语汇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攻占巴士底狱


              图二 《人权宣言》


              图三 处死路易十六



              图四 拿破仑


              图五 《自由引导人民》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利。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人权宣言》


              材料三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快乐。”
              材料四 2004年1月底,胡锦涛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重要演讲“法兰西民族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悠久的伟大民族………,法国大革命为近代中国人民推翻专制统治的斗争带来重要启迪。”
              (1)材料一图片是18-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缩影。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法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人权宣言》被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请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这位意大利人的话是因何而发?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国革命曾给中国等国家革命以重要启迪。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到19世纪法国社会先进性在思想、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财政支出无度,监狱制度黑暗,中央机构混乱,宫廷生活糜烂……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第三等级同封建制度的尖锐对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式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卢梭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
              ——马克思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的“三大革命”分别是指当时欧洲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重大事件,试简要说明它们是怎样催化“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比较卢梭与马克思主张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