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卫国家和自由的时候,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柏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
              一一伏尔泰论英国的政党
                  材料二  1796年,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认为政治派别的存在是美国最危险的敌人;它导致派系纷争,勾心斗角,民众的猜忌和骚乱,会毁掉新生的美国。
              (1)伏尔泰和华盛顿对政党政治分别持什么态度?
              (2)你如何评价政党政治。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
            • 3. 教育关乎个人的幸福、国家的繁荣、世界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据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前期,在欧洲,教育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耶稣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18世纪后期,欧洲学者兴起一股民族主义教育热潮。他们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教育思想:学校必须由民族国家办理,对所有公民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努力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去塑造国民。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材料三 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沿着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一是为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国家间的竞争,走上了以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二是鉴于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恶果,走上了超越民族主义的国际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
              --据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两条道路。分析第一条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今天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
            •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切真正的民主制之下,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而抽签则适宜于只需要有健全的理智、公正与廉洁就够了的地方,例如审判职务。……国家的扩大给予了公共权威的受托者更多的诱惑和滥用权力的办法;所以越是政府应该有力量来约束人民,则主权者这方面也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
              --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如何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说法。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体制建立的积极意义。
            • 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一切真正的民主制之下,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而抽签则适宜于只需要有健全的理智、公正与廉洁就够了的地方,例如审判职务。……国家的扩大给予了公共权威的受托者更多的诱惑和滥用权力的办法;所以越是政府应该有力量来约束人民,则主权者这方面也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没有考试,虽有奇才之士,具飞天的本领,我们亦无法可以晓得,正不知天下埋没了多少的人材呢!因为没有考试的缘故,一班并不懂得政治的人,他也想去做官,弄得乌烟瘴气,人民怨恨。……五权宪法如一部大机器,直接民权又是机器的制扣。人民有了直接民权的选举权,尤必有罢官权,选之在民,罢之亦在民。
              --孙中山《五权宪法草案》
              (l)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如何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说法。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官员选拔和制约方式上有何新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是个热情的爱国者,曾两次随雅典步兵去参战。……与那些只呼口号不动脑筋的爱国者有很大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希望每句口号都经过严格的分析,以便使雅典城邦的生活置于坚实可靠的道德基础之上。
              --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出殡的那天,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
              目睹了牛顿葬礼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为之深深感动,他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建立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
              --《大国崛起第四集:工业先声》
              材料三……这就是英国抒情主义风景画的兴起。画家们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厌烦心理,倾慕自然和否定工业生产的都市文明。画家们赞美自然和乡村,把大自然和乡村理想化,把自然现象和人的情感融为一片,达到借景抒情,以情写景的境界。
              --苏涛《工业革命对英国绘画的影响》
              材料四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呈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向往做怎样的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的雅典社会存在哪些现实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为之深深感动”的社会原因。
              (3)指出材料三、四所述观点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在19世纪的历史影响。
            • 7.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201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作为人类史上第一个采用工业生产的国家,……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我们满意的政府,也因为我们有一些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有利条件,再因为我们有储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还因为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但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他国无法比拟的资本积累……
              --19世纪20年代,英国-下院议员
              材料二近代欧洲城市化进程表
              年份万人以上城市比例(占总人口)万人以上城市数量(个)平均城市规模(千人)欧洲总人口
              (百万人)
              15005.61542261.6
              16508.31973174.6
              180010.036434122.7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英国拥有的“他国无法比拟的资本积累”从何而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同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能实现转型?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你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 8. 古今中外的科技发明创造,促使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无法否认的,是导致许多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宋朝的商业虽说从当时世界的标准看来数量庞大,可是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军事行动既有边疆推至腹地,双方都要控制农地和农业人口,于是数量重于质量,均匀一致超过不同的名目花样,而持久性比昙花一现的智能要有用得多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果之用心设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一一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对比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入与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对这个现代科技与工业制度的怀疑乃至否定逐渐成为呼声日益高涨的全球性思潮……一些人提出:科学技术进步以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或是一个既能开启天堂之门,又能让黑夜降临人间的“双面的雅努斯”。它在增加人类福祉的同时,也逐渐打破了在早期启蒙思想家那里以改变人类被奴役状态为目的“人文理性”和靠技术、规范以度量并驯服自然界的“工具理性”之间的和谐统一,而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美国)威尔?杜兰特著《世界文明史》
              (2)简要评述材料三中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三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