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材料:
              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根据材料具体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  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段材料反映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以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过程,而且成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一百多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②,可以勤远略③。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因为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所以缺乏发展动力。制造总局的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员工大多缺乏生产积极性,他们又不重视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不高,如生产的炮弹箍不合格,战时要锉平后才能使用,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深受其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历史1(必修)》人教版

              注:
              ①覃思:深思。
              ②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捻军。
              ③勤远略:意为替皇帝解除外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曾国藩等人倡导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回答,洋务派为实现其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结果使日本一跃而为新兴的军事强国,挤进了帝国主义的行列,构成对朝鲜和中国安全的威胁,进而纵横捭阖,与西方强国争权夺利。
              日本对于三国干涉还辽,强迫它交出已到手的赃物,引为奇耻大辱,认定日、俄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迟早必出一战。1904年2月,日、俄双方相互宣战。
              ――摘编自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二 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主要内容有: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绝对利益;俄国自中国东北搬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俄国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赵建民《日本通史》

              材料三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出兵朝鲜;说明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日趋尖锐以致引发战争的原因;分别归纳这两次战争对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日本对外贸易实现了出超。重化学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很迅速的发展,工业部门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日本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同时纺织业开始向中国发展,在青岛和上海,日本企业建立了工厂。
              ——《大国崛起·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929年,丝价平均每捆1350日元,1930年3月跌至1058日元,9月间跌至500日元。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下降。1930年9月与1929年3月相较,8种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下降37%。……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日本经济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述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日本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予以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日本)政府通过营造适宜于经济发展的政治氛围、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采用恰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生产目标、分配好生产发展的次序以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配置等措施,……在政府的主持下,日本还于1964年建成了高速火车线路。……通过实行外汇分配、掌控各个部门的配额,以及建立防止本国资本遭受外国资本威胁的贸易障碍等措施,日本政府达到了有效引导投资资本流向的目的。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雌,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