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地方管理体制,中国古代探索了几千年。现代学者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一套比较理想的制度,“联邦制通过宪法保障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权,既保证国家的统一性,也保证地方政府的地域性。”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一次联邦制的制度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读封建论致郭老》诗: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待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丛子厚返文王。(子厚,柳宗元的字,《封建论》作者,主张中央集权)

              材料二民国时期的联省自治运动,全盛于1920年到1922年间,军阀、学者、政党(包括中共)都参与其中。“联省自治”包含两种意思:(一)是容许各省自治,由各省自己制定省宪,依照省宪自组省政府,统治本省;(二)是由各省选派代表,组织联省会议,制定联省宪法,建立联邦制国家。1923年10月,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联邦制的性质,曾被称为“联省自治宪法”。湖南、广东等省都颁布了省宪法,开展自治运动。

              材料三孙中山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敌视态度,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失败。

              “蒋介石说中国不能搞民主,中国需要的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使中国走向稳定,只有稳定了,中国才能走向富强。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啊!以稳定为由拒绝民主,充分暴露了蒋介石这个独裁者的本质。谁搞专制独裁,谁就不得人心,谁就会被热爱民主的人民打倒。”

              ——周恩来1946年对民主人士讲话(《新华日报》

              材料四盲论之士,往往以主张“分治”,即为破坏“统一”,曾不知“分治”与“集权”,本为对称之名词,于“统一”何与?北美合众国成例俱在,岂容指鹿为马!民国以来,正坐盲论者误解“集权”为“统一”,于是野心者遂假“统一”以夺权。

              ——陈炯明

              回答问题:

              (1)材料一毛泽东所说“百代都行秦政法”是指什么制度?“莫丛子厚返文王”是什么意思?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联邦制试验失败的原因。


              (3)毛泽东所说“百代都行秦政法”实质是为新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寻找历史依据。新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有没有现实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4)材料四中陈炯明这个近代革命史中的反面人物,他所说的有没有道理,请说明

            • 2.

              材料: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貽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请从材料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某一方面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 3.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图②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图③确定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 4.

              32、 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

              (1)材料一、二中所描写的 “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 

              (2)材料四反映出当代中国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 5. 年代史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些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以十年作为一个“年代”,集中考察该年代的历史发展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年代”史。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曾先后合作主办了1910年代的中国、1920年代的中国、1930年代的中国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正如《1920年代的中国》论文集的编者所言,对1920年代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1920年代的中国,既是民国政治由北洋军阀掌控的北京政府转换到国民党掌控的南京政府的转折时期,又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及北伐战争到最终破裂走向内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有起有落、新文化运动继续发展、社会动荡转型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请你运用上述方法,概括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历史的特点并加以阐述。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只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洲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专制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中“社会革命”指的是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中山为什么后来会提出“新三民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甲: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乙,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1)列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和失败的根源。依据三民主义思想制定的宪法和政体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分别是在党的哪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简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伟人的革命或建设理论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存在较多的相似点,请扼要归纳出两点。这些相似点对今天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1912年,孙中山曾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虽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