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

              材料: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历史资料

              1878年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1878年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貽来牟机器磨坊

              1895年

              “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

              1895年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1897年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1912年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1917年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1919年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1924年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请从材料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了中国某一方面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 3. (12分)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那时我已稍能读报纸,也稍知时事,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合葬黄花岗,上海的《民立报》所发表的惋惜痛恨文章,我读了深受感动。林觉民遗妻书,曾教我流了不少眼泪。

                                                                   ——《苏雪林自传》

              辛亥武汉起义,上海《民立报》日事制造利于革命之电报新闻,清吏震惊,党人气盛。

                                                          ——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1月)

              材料三  (2011年底)网友对2011年的微博大事件进行总结:一月:空巢老人;二月:微博打拐;三月:日本地震;四月:瘦肉精;五月:私奔;六月:郭美美事件;七月:甬温高铁事故;八月:京沪高铁全线贯通;……

                                                     ——罗志渊:《微博时代,微博力量不可忽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期间报纸发挥了怎样的作用?(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在孙中山看来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微博在公共事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与报纸相比,微博有什么特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2分)

            • 4.
              材料一“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儒学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 《饮冰室书话》

               材料三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材料四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孟子发展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汉、宋朝时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近代以来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

            • 5. (22分)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

              材料二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2分)

              材料三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4分)

              材料四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3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3分)概括说明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4分)

              材料五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所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