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假如你回到1916年,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B.有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C.中国民工开始赴欧洲战场服役
              D.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导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
              --中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
            • 3.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 4. 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又造轣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年
              (1)归纳材料一的重要历史信息。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其主要论据。
              材料四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无论其国若何富强,亦不能漠视外情,自为风气。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4)你是否认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这一观点?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阐析。
            • 5.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指出:“周朝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1)材料一中的“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协调社会成员关系方面各有哪些代表性特征?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
              材料三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简要分析200年前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 6.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关系、政策角度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缤纷各异。中西文明在冲突、碰撞与交流中,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对法国的影响最为强烈。伏尔泰大加称赞中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最广阔的、最富有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时代背景阅读材料一,简要说明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列举伏尔泰及同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6——18世纪中外科技成果展示


              (2)材料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代表了17世纪中英两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分别阐述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以及历史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部著作在思想影响上的本质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索强国之路。


              材料四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出现翻译西方著作的热潮。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译印西书159种,1075卷。除历史、政治、兵制等30余种文科书籍外,其他均为工、农、矿、商、算、理、化、电、光、声、天、地等方面的书籍。在翻译西方著作过程中,严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译著《天演论》(《进化论与伦理学》部分章节)影响广泛。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国文明影响深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定孔教为国教,则尊之宜若何?……今共和之国民,以神明圣王之孔子配上帝,不犹愈乎!故宜复崇天坛,改祈年殿或太殿为明堂,于冬至祭天坛,上辛祭明堂,以孔子配上帝。……凡入庙而礼天圣者,必行跪拜礼以致其极恭尽敬。
              ——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1913年)

              材料二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令之人,不自爱国, 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1913年)

              (1)据材料一、二,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与其早年思想相比,康有为这一思想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乏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 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四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客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恿屡言之, 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陈独秀是从哪些方面批判孔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孔子得思想主张,联系实际,谈谈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