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以下材料:(16分)
              材料一  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州,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陈旭麓
              材料二  康有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各属于那一派别? 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6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3分)
              (4)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3分)
            • 2.
              一位哲人曾说:“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图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图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 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游行中的标语方阵

              (1)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进行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什么?这一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6分)
              (2)图1中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图2中的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8分)
              (3)图3、图4、图5所体现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成果分别侧重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材料中的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本质是什么?有何内在联系?(7分)
              (4)结合上述探究内容,请你就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作用写出各自的主题词。(3分)
            • 3.
              (13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材料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写道:“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
              请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4分)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4分)
              (3)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主张的历史意义。(5分)
            • 4. 如果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明末清初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牟氏庄园则是清朝晚期直至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其主建筑“日新堂”俗称“老柜”为历代长孙继承,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图1 典型的北方四合院

              图2 黑漆大门刻有“耕读事业,勤俭家风”金色对联

              材料2: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新寡的少奶奶姜振帼与几位叔叔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出人意料地掌理了家族门户。家族内部的尔虞我诈,官府、军阀的欺压,土匪盗贼的洗劫,日本鬼子的强行占领……美丽、聪明、干练的少奶奶,镇定自若地带领家族度过重重危机。她接受了庄园私塾王先生的仁爱、平等、自由的先进理念,并用于管理家族中,却不敢接受作为下人的教书先生的爱情。她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压抑,苦苦抗争了20年,却最终没有挽救家族的分崩离析。目睹了繁花凋谢、满目疮痍的家族败落景象,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的少奶奶,在一个细雨连绵的黄昏香魂飘逝……

              请回答:
              (1)材料1及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状况?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是牟氏家族兴盛的法宝和祖训,你能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找到该对联的理论依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2中“仁爱、平等、自由先进理念”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她为什么又不敢接受一个下人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牟氏家族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枝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形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请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核心,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在当今社会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所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李贽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它们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方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觉醒,从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请写出两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90年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深入到政治制度领域。这一时期的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列三幅图片

              ① 请写出这三人的思想理论成果。(不要求展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革命或建设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四: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和材料四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 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日为 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 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l)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四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鲁迅和《新青年》

              鲁迅

              《新青年》

              材料二:中共一大会址(原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

              材料三: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厉)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请回答:
              (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概述鲁迅和《新青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的《劳动界》是什么性质的杂志,创办主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工人的宣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劳动界》刊登的这个宣言说明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怎样的新思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则材料组合在一起有它的用意,请推测命题的用意之后,说明三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