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
              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哪一类企业的发展居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居于主导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化化进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并概括材料三中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材料四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4)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积极意义。
              材料五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任务。……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却是以资源的极度浪费、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等为代价的,它只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任务,在新的时期,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很难培养出竞争优势,所以,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5)依据材料五,指出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 2. 经济体制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体制变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集体农庄体制  农业问题严重
              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材料表明,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问题二  赫氏改革  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3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变革,提高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1958年完全取消义务交售制。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l~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赫鲁晓夫还采取了合并集体农庄的政策,把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1964年与1958年相比,除了水果和浆果有较大增长(24%),蛋和蔬菜有一定增长外,其余农畜产品都大大下降了。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问题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代人打败饥饿
                 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 3.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也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亚当•斯密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受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论证你所认同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
              (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模式,结合时代背景和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理由充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