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 2. 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 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的看法是——至少是美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力量却难分伯仲;干预的方法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
              ——林昙《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读后感

              材料三 第五条物质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2.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第十七条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质。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民众实现物质愿望……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建议草案)》

              材料四 “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与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美、苏两国在应对图一、图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在新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愿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相继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中、美、苏三国在应对经济困局时满足民众“物质愿望”的经济举措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区些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在世界大战剧烈厮杀的背后,经济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编制

              材料二 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美国的失业人数直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重整军备时才大大减少。同样,希特勒因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才迅速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失业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之所以能最成功地使其国家摆脱经济萧条,是因为他在其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30年代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鉴于二战带来的巨大损失,为缓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调整?国际社会又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大批的牲畜被活埋或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流或大海。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9%,1975年上涨11%。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三:1973年底,为了稳定美元,美国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面对严重的经济问题,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的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发达国家采用了这两个学派的观点,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
              ——摘自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和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二战后为避免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发达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经济危机所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不同?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为解决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作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各阶段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