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91年,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体
              B.俄罗斯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一 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后世界动乱的新热点。冷战夺去了美国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麦卡锡时代的政治迫害伤害了许多人的事业和生活;巨大的财力消耗在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数以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史料二 在美国,仍有一部分政治精英并没有去深刻地反思冷战的残酷与危害,他们将遏制政策作为胜利的原因而非悲剧的起源,以“冷战胜利者”自居,认为冷战结束的原因是美国赢得了胜利。由于这种对重大历史事实的重大误解,导致了美国的错误心态,认为自己的文明形态与制度模式将是人类的最终选择,这种心态错误又导致行为失当,最终酿成恶果。

              史料三 整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像对待战败国一样对待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对第三世界各国,美国主要用1993年的“华盛顿共识”去“教育”大家,在对外援助中附加种种条件。在巴以争端中,美国更明显地偏袒以色列。美国的错误心态以“霸权主义”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导致了今天的诸多困境,9·11悲剧的根子也由此种下。

              请根据上述史料拟定一个关于“冷战”的主题,并运用史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评述。

            • 3. 假如你要写一篇集中反映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下列哪一组最准确
              A.欧洲共同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组织
              D.欧洲联盟、两级格局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组织
            • 4. 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和条件,以国际格局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外交更为丰富的内涵,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15分)

              材料一 两极格局确立后,世界分裂为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从苏联方面看,南斯拉夫事件之后,……新中国只有作出公开的承诺,才能消除斯大林对中共所怀有的疑惑,才能得到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此外,中苏两国在具体问题上虽然有矛盾,但是苏联对中国革命基本上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中苏两国有着几千公里的共同边境,中苏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一直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使日本佐藤内阁十分被动,……成了“赶不上公共汽车的亚洲孤儿”。日本《产经新闻》撰文写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文章认为,这个新主角有可能由日本和联邦德国充当。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我们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探讨,“中心问题之一都是对冷战后美国世界地位做出基本分析”,“美国实力地位的变化,也是包括美国自己在内的各大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                                      ——王辑思主编《高处不胜寒》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面对两极格局,新中国当时是如何选择站位的?作出这样选择的原因有哪些?(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新的情况?列出材料二中涉及的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大事。(4分)

              (3)据材料三回答,冷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这导致国际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化,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6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在监察官的使用方面,“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并制定了《监察六事》、《巡按察六》、《设立宪台格例》、《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使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而另“二公”为秩万石;唐代,监察御使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使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当然,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封建专制统治者服务的,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三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分析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及其直接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是廉政建设的关键”的认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阶段。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苏联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状况导致的严重后果。
            • 7.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 8.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主要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C.要时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
            • 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自《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