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8、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区域集团化组织相继成立。对这些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现在经济全球化进展日趋缓慢,区域集团化组织有加速发展势头
              B.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动,其负面影响较突出
              C.经济全球化是建在共同市场上,区域集团化以相似社会制度为基础
              D.区域集团化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竞争加剧的结果
            • 2. 在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材料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其主要条款有八条:……第三,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第五,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目的在于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有社会安全;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

              ——朱大伟《<大西洋宪章>构建和平思想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西洋宪章》所体现的和平建设思想。

              材料二  1943年,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

              的其他成员国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朱贵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四国宣言》签署的主要目的。

              材料三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新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3)请结合史实从几个角度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处理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 4. “TPP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在2015年10月签约国达到12个,该组织被一些学者称作“经济北约”。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
              B.亚太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C.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与集团化的产物
              D.战后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的里程碑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冷战初期,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很密切。……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苏伙伴关系的成熟期,并且呈现一种独特的形式,即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共产主义事务中毫无争议的权威,条件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设备和经济援助。……到1964年末,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分歧已经公开化…….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0年的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是一个转折,会议通过的《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要求发展中国家促进相互合作,加速它们的经济发展发展和社会进步。会议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穷国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
                                                                                                                                                                                                                    --徐天新《世界通史•当代卷》
              材料三  从国际关系来看,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在大多数方面仍然要依靠发达国家一一有时跟它从前充当殖民地时的情形是一样的。……自从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国家软弱的讨价还价权力几乎总是在进一步下降。                                                                                                                                                                           --[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苏关系进入“成熟期”的原因及表现。
              (2)据材料二,说明“转折”的具体含义。中苏关系破裂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有何相似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三,说明第三世界斗争的结果,并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4)结合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谈谈对“自从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国家……讨价还价权力几乎总是在进一步下降”的理解。
            • 6.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概括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并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趋势,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写道:“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观点二: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