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寻求出路提出了“四三方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投资

              (亿元)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 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联邦

              德国、美国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

              联邦德国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吨

              日本、

              联邦德国

              请回答: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时,美国经济、政治和外交都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特别是经济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告结束,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90田天,要求国会消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
              权地位,1971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尼克松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利用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制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1973年3月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摘编自关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指出尼克松总统调整国家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总统做出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影响。
            • 3.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的解冻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 4.

              材料一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实行“一边倒”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一边倒”同这一原则发生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地把原则放在首要位置,毫不犹豫地调整了对外政策。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坚持了“变”与“不变”、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对立统一: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

              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

              (2)结合材料与所学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中国外交政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5.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美国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二 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战争时期。1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中国的头号敌人。1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发生了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

              —摘编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1963年、1972年之后美国形象变化的具体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人对美国形象变化的因素有哪?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存在许多差异。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态度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7. 某同学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资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 8. 材料一: 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材料二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 “握手”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

              (2) 材料二中,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积极意义怎样?

              (3)促成图2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图3反映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