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6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我们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摘自新华网(2005年)
              材料三  “35年前,中日老一辈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战略决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35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断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温家宝总理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中国的钓鱼岛
              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处处。大陆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公里(208海里)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两幅图片,概括日军侵华暴行。(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2分)
              (4)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2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2月)

              材料二:参加26届联大的中国代表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材料三: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7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哪些重大成就?对中国外交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材一相比,我国对俄罗斯(苏联)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坚持的外交方针是什么?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2009年是中俄(苏)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俄关系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 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重要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没有掩护或配合中国军队的地面作战,而是在美国人所称的“米格走廊”(在鸭绿江与清川江或大同江之间的地区)保护后方交通线,而且,与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军作战不同,苏联空军完全独立于中国军队,他们与中国的地面部队“没有任何合作”。这意味着,斯大林始终没有满足中国领导人最初提出的要求:希望苏联空军与中国军队协同作战。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2)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的行为是否符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精神?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厦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中俄(苏)关系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60年就是一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  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请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和人民政府为完成“更伟大”“更艰苦”的任务,1952年前在经济、对外政策两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3年以后,中共和人民政府充分地展示了执政能力。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1954、1955这两年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制度和外交两方面探索上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3)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在60年的执政实践中最严重的失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1978年以来中共和人民政府全面实行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也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请结合中共和人民政府在国家统一和经济体制两方面的革命性设想来评价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中共和人民政府的执政实践得失中分析这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犹在眼前,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又在山东盛大开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非常重视体育运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同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体育交流,充分体现了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在新中国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中占据首要地位。
            ——李相如、宋雪莹《关于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回顾与研究》

            (1)分析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25日,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名称为“中华台北奥委会”。
            (2)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概述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81年,中国男排反败为胜、力克韩国队,北京的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8年,在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痛的李宁(体操),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竞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李宁还收到绳子,让他上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海外执教的中国教练员和代表外国参赛的原中国运动员超过了1 000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郎平。2008年8月15日,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在体育情结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的举行,必将进一步促进山东经济的发展。2008 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规划开始步入正式实施阶段。所谓“一体”,就是从山东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带聚集了该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两翼”,即北翼和南翼,北翼是指黄河三角洲及周边,南翼是指鲁南经济带。青岛是“一体”当中的重要城市,将会发挥龙头作用。
            (4)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青岛为什么能够发挥龙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国的对外政策是其国内政策的延续。因为外交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内总的政治经济需要 的。支配和指导国内政策的理论原则、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等重要因素,同 样支配和指导着对外政策的制订。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向,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对外关系历史。                              ——摘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7.

            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该事件可能发生于中国的

            A.1895年——1898年
            B.1953年——1857年
            C.1924年——1927年
            D.1966年——1976年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的交方式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 9.

            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 1964~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4年

            40

            57

            1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

            (2)材料二的表格中反映出美国的支持率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