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按相关记录的事件先后排序应该是
              ①生产队在我家门口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②当看到合作社成员名单有自己时,禁不住热泪满面 
              ③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
              ④家里的锅都归了公社,说是要炼钢铁
              A.①②④③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 2.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是(  )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中西部地汉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
              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 3.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军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工业基础雄厚
              B.中共八大方针的指导
              C.《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D.一五计划的实行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视察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5. 25、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

               

              D.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 6. 苏联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历程,最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新华网》

              材料二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最先是由苏联采用的,之后又进入中国,旨在帮助后发展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它使中国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

              “地理和种族的同质性也对中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也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邓小平接受了突然开放市场将导致混乱的观点。……他(邓小平)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问题。(10分)

              (3)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造成中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