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是1953~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对该增长率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两次下降都受国家政策影响最大
              B.最低值出现缘于计划经济的弊端

                  

              C.最高值出现得益于分配制度改革
              D.增长率高低与农业总产值成正比
            • 2. 38、文化大革命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
              A.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中共八大的召开
            • 3. “市场与计划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否则鸟就飞跑了。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上述说法与我国哪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最为吻合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 4. 28、“文革”期间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却比上年增长11.9%,主要原因是(   )
              A.邓小平整顿经济政策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
              D.对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5. 经济的发展始终人类关心关注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份增加

              1.95亿吨

              19%

              30%

              164万吨

              26%

              935%

              535万吨

              296%

              580%

              1.3亿吨

              96%

              210%

              表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总量


              品种

              1956年

              1965年

              农业总产值

              610亿元

              590亿元

              粮食

              3.85亿吨

              3.89亿吨

              棉花

              144.5万吨

              209.8万吨

              工业总产值

              642亿元

              1402亿元

              447万吨

              881万吨


              表二:1956~1966年工农业生产总量

              (1)表一说明了什么?简析其原因

              (2)表二说明了什么?简析其原因

                 材料三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四 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图一


               
              图二(其中第二图标识的时间2009年)

              材料五 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

              数据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

              数据二 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3)材料三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5)根据材料五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6.

            • 7. 苏联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历程,最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新华网》

              材料二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最先是由苏联采用的,之后又进入中国,旨在帮助后发展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它使中国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

              “地理和种族的同质性也对中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也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邓小平接受了突然开放市场将导致混乱的观点。……他(邓小平)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问题。(10分)

              (3)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造成中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10分)

            • 8. 1970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虚君共和”,“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还是虚君共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
              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

              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
              D.强化统一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原则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取得的具体成就有哪些?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3)怎样评价材料三中“人定胜天”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 10.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国民经济的部分状况。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




              A.1949—1951年
              B.1957—1959年
              C.1966—1968年
              D.1978—1980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