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之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三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 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的看法是——至少是美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力量却难分伯仲;干预的方法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
              ——林昙《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读后感

              材料三 第五条物质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2.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第十七条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质。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民众实现物质愿望……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建议草案)》

              材料四 “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与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美、苏两国在应对图一、图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在新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愿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相继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中、美、苏三国在应对经济困局时满足民众“物质愿望”的经济举措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牛犁并举,治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大规模农场经营占据农业生产形式的主导地位,1910年,美国共有573.7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为892亩,到1930年,农场数上升到629.5万个,平均每个农场的经营面积增加到953亩。
              这些大规模的农场,耕作方法先进,单位面积农产品的收获量高,其农产品价格比经营小块土地面积的自耕农便宜。于是,那些继续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卖掉已经难以维持生存的那一小块土地,到现代大机器工业部门去谋生路。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进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和农村变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指出:1957~1962年、1980~1997年我国的粮食人均产量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这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1)根据材料1,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材料二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在当时是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3)材料3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社社员在食堂集体就餐

              公社社员出工前点名

              公社社员带枪在田间劳动

              材料二 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2008年10月1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三 两年前,小岗村开始了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他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年终农户们参与分红。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目前,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2008年10月1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

              材料四 曾经担任过小岗村村长的严德友说:“种1亩葡萄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通过土地租赁和串换,方便了集中施肥、灌溉、除虫和管理。”……安徽省“三农”问题专家何开荫说,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成片土地抛荒、闲置,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些因素也推动了土地的合理流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材料一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岗村的新型合作经济特点是什么?有人对小岗村新型合作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土地重新集中,是倒退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指出目前推动土地的合理流动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6——1978年,整鏊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二 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万人)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三 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I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1)据材料一,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