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流行词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放卫星、赶英超美----大跃进时期
              C.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视察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3. 25、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C.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

               

              D.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 4. 2014年1H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热播电视剧《老农民》专家研讨会上,评论家李准认为该剧是“一根真挚的史笔。”“它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民的一部命运史。”下列场景有可能在该影片“文革时段”中出现的是
              A.创造小麦亩产过万斤的“奇迹”
              B.在农贸市场上销售农产品
              C.砍掉房前屋后院墙外自家树木
              D.家人在责任田中辛勤劳作
            • 5.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改革开放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造成图中产值波动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文革动乱扩展到了经济领域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阻碍
              C.经济发展计划指标脱离实际
              D.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时间太短
            • 7. 32、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提供的各种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制度对国民经济建设产生的不利作用。如图所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制度对经济建设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的理论。(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9. 38、文化大革命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
              A.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中共八大的召开
            • 10. 苏联与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历程,最后也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新华网》

              材料二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最先是由苏联采用的,之后又进入中国,旨在帮助后发展国家追赶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地区。它使中国能够积累资本,并将资源用于最优先的领域。” “中国与苏联相比具备很多优势。它有漫长的海岸线,可以利用比陆路运输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海洋运输。……中国大陆潜在的巨大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众多商人。”

              “地理和种族的同质性也对中国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与各种少数民族超过人口一半的苏联相比,人口中93℅为汉人的中国也更容易达成国家的团结。”

              邓小平的做法是步步推进,不搞“大爆炸”(也称“休克疗法”)式的一步到位。……邓小平接受了突然开放市场将导致混乱的观点。……他(邓小平)坚定地相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向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

                                               ——《邓小平时代》 【美】 傅高义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对中国经济所起的作用与产生的问题。(10分)

              (3)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苏两国改革造成中国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10分)

            0/40

            进入组卷